•佛陀的一生
•菩薩
•僧團組織
•儀式
•朝聖
•歷史
•台灣發展概況
 

























座落於台灣山區中的佛教寺院,山明水秀且寂靜。(一)佛教之入台及流布
  佛教之入台,約始於明鄭時代或更早,明末遺臣如沈光文、李茂春或變服為僧或築草廬日課佛經。承天府也曾建彌陀寺。台灣隸清之後,不少官邸改為佛寺,也興建黃檗寺、竹溪寺等。又延請高僧自福建來台如參徹曾主持龍湖岩、大仙寺等,佛教信仰逐漸萌芽。

  明鄭至盛清之際,雖有道德崇高戒行精嚴的名僧主持寺剎,但多數寺廟,總是融合儒、道、佛及民間信仰。其中觀音菩薩總是以佛祖之名,被供於佛寺之主殿,或供於關公、媽祖等民俗信仰廟宇的偏殿或後殿;也被供於民宅的大廳之中,可知觀音的信仰,是十分深入民心的。

(二)在家的佛教─齋教
  自嘉慶以下,純正的佛寺逐漸禪規鬆弛,僧綱墜地,百姓對之失去了景仰依止之心,此時後起的齋教遂取而代之。
  
  齋教是在家的佛教,共分龍華、金幢、先天三派,明清之際先後崛起於山東、北平、鄱陽。清初先後由福建渡台。其教義融合三教,信徒不披剃不著僧袍,和一般世俗人同樣的打扮,且在市井營生,但必須住齋堂持齋奉佛,早晚禮拜課誦佛經,且依修行階位而決定婚嫁與否。龍華派入台較早,有安平化善堂,金幢派次之,台南西華堂屬之,先天派較晚,台南報恩堂即是。

  齋教自清中葉以下,持續興盛,和福建往來頻仍,全台自南至北,齋堂遍布各地,其中
,新竹最多。代代相傳,直到日治時代,仍不少衰。

(三)日治時代的台灣佛教
  自清光緒末年至日治之初,不少的大德跳脫前清齋教的信仰傳承方式,紛紛轉赴福建鼓山出家或受戒,也有再巡禮江浙名蹟古剎後返台,並別建道場。台灣佛教逐漸形成了四大法脈:即基隆月眉山靈泉寺,由江善慧師主持;觀音山凌雲禪寺,由沈本圓師主持,苗栗大湖法雲寺,由林覺力師主持,大崗山超峰寺,由林永定師主持。這幾位住持除林永定師外,全都出身齋教,再赴鼓山求法,返台主持名剎後,再渡日本,學習了日本佛教後,獲總督府的認可,或教內聘為布教使之職。

  日治時代,先後由日本本土傳入8宗12派的佛教,其中對在台文化較有提升者為:曹洞宗創立台北中學,淨土宗設立台南商學院,真宗本派設台南家政女學院,臨濟宗則辦修道場、國語講習所、慈愛醫院、幼稚園等。

  1937 年總督府推行皇民化措施,禁止台灣本土的宗教。不少齋堂為求生存,紛紛依附日 式佛教,並改堂為寺,齋教的傳承,從此沒落。

(四)戰後的台灣佛教

  1945 年日本戰敗,台灣回歸國民政府統治,日式佛教在島上消退;1946年台灣佛教會成
立,1949 年白聖、智光、南亭、道源、東初、印順等高僧先後由江蘇浙江經由上海或香港渡台,中國佛教會設在台北,華嚴蓮社、慧日講堂等先後成立。將台灣導向中國叢林式的佛教


  而台中靈山寺由德欽尼師組念佛會,由李炳南居士講淨土法門,開居士弘法之端,也是念佛結社之始,北部尚有周宣德居士推動大專學生學佛,佛教推向高等學府,知識份子也接受。

  近十年來,台灣佛教在教團組織,和弘法的方式上也大大變革與提升。各種形式的基金會,佛學會應運而生,集資舉辦大學及研究所,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演講會、共修會,出版刊物,上電視藉各種傳播媒體弘法等。佛教逐漸伸入社會的每一角落裡,無遠弗屆。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址:台北縣永和市中山路一段236號7樓 電話:(02) 82316118 傳真:(02) 82315966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