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佛陀入滅後的數個世紀,因對教義的詮釋互有爭論,分裂成許多分屬不同理論和形式的繁多教派,逐漸形成兩個主要教派: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徒求自身的解脫,主要修行「三學」(戒律、禪定與智慧)
;大乘佛教徒不僅要求自身解脫,還要普渡眾生,主要修行「
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小乘被認為是佛教的經文權威與正統,「開悟」是其最終的目標,道場的個人修練則是開悟的必經之途。大乘描述菩薩歷經千辛萬難晉入涅槃之境,卻為了幫助俗世之人,而放棄進入涅槃,強調菩薩的慈悲心懷
。雖然教義強調之處有明顯的差異,這兩大宗派其實並無衝突,甚至可共存於同一廟宇之中。今日,兩大宗派繼續傳承闡揚各自的學說,遵守釋迦牟尼的教誨並共同追求開悟、廣施慈悲。
屬於大乘教派的「金剛乘」又稱「密宗」或「密教」,認為其所詮釋之教理最為尊密,而稱大乘佛教的其他教派為「顯宗」。密宗源自印度佛教在長期發展過程,受印度教古吠陀典籍的咒術密法之影響,加以攝取作為守護教徒、消除災障之用。傳入西藏,成為「藏密」之骨幹;亦經由中國,再傳至日本成為「真言宗」。
早期的佛教藝術並無佛陀的具體形象,直至犍陀羅藝術出現後,方出現深具希臘風格的佛像。隨著教派的差異與流傳的區域不同,大小乘佛教藝術的表現各有風貌。大乘佛教隨著各宗派思想之發展,更有如禪宗藝術、密教藝術等各具特色之宗派藝術。
昔日佛教向外傳教,分成兩大主流:以小乘為主流者則傳於東南亞一帶,包括錫蘭(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是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者則經中亞傳至中國
、韓國、日本,則為北傳佛教。南傳佛教保存較濃厚之原始佛教色彩;北方佛教則多與傳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
十九世紀佛教傳入歐洲及北美洲。強調慈悲智慧的佛教乃受到民主與科學思維的西方文化的重視並掀起學佛熱潮。注重倫理道德的傳統觀念亦與現代思潮互相融合,形成強調宗教與世人的互動,而成為佛教的一個新支派--入世佛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