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寮威遠壇的開基祖師為來自詔安客家地區的威遠壇第十七代傳人林悅春(1792-1865),約於1820年渡海來臺,首先移居「芎蕉腳」(今中和中原里),再遷至枋寮「五谷廟邊」並創建枋寮威遠壇。枋寮是大台北盆地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創建於乾隆年間的信仰中心廣濟宮是清代擺接堡(今中永和、板橋全境,及南萬華、土城、新莊部分地區)五大廟之一,枋寮街則為清代擺接堡最早開發的街肆。北台灣流傳一句俗諺:「枋寮師公尚出名」,枋寮威遠壇的傳承源流與早期雙和地區的開發史恰可相互印證。
威遠壇在道壇上供奉的主要神祇,包括居中的主神太上老君,二旁的天師、北帝,以及老君左側的關聖帝君與右側的大奶夫人(陳靖姑),再加上一張大幅的祖天師像。目前道壇也常供「拱玄會」之太上道祖與劍、印二童子,以及輪值「金道德」、「太陽公會」等神明會之爐主。無論醮儀或驅邪傳統的至上神都是老君,天師、北帝代表正一醮儀的師、聖傳統,大奶夫人為閭山三奶法主神,關帝則是詔安客家地區最重要的地方信仰。威遠壇道壇空間的配置除了兼顧道、法與地方信仰三種傳統的平衡外,祖天師像也反映出詔安客家地區道士強調「天師正教」與「正一盟威道士」的觀念。傳統不僅藉由抄本與儀式來保存,同時也表現在日常的態度上。林厝派對「師公」這個稱謂的反感態度與詔安客家地區道士亦無二致,都認為這是一個不禮貌的稱呼。
道壇平日主要執行日常小法事,即俗稱的「小事仔」,目前仍流傳的法事項目約二十種,根據儀式目的可以概分為五大類型:
- 與解決個體危難相關的儀式,包括祭送、收驚、補運、蓋魂、祭珠蔴關、祭七星灯(祭元辰)、祭空棺、安太歲、治陰症等。
- 與繁衍後嗣相關的儀式,包括祭流霞(蝦)、栽花換斗(換花叢)、安胎、祭生產關等。
- 處理空間的潔淨與安鎮的儀式,包括安龍、安神位、壓火災、掃路煞等。
- 與不同的儀式傳統分工合作的儀式,包括出煞、關神﹙童﹚。
- 許願與酬謝的儀式,包含許願(平安)、謝願(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