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特色
•敬天
•崇祖
•感恩
•福報
•平安
•台灣發展概況
 












台灣民間信仰中心多為地方的宮廟(公廟、角頭廟、庄頭廟)、神壇、家廟、宗祠等為主。  
源自中國長久以來的信仰傳承,主要融合了儒、道、釋(佛) 三教的思想與信仰,廣泛流傳於民間日常生活與年節慶典中。民間信仰並沒有其他宗教所具有的特定教主、經典、教義和嚴密的組織等現象,卻因吸收遠古以來的泛靈信仰、多神信仰、祖先崇拜以及儒道釋三教的思想,使能深植於台灣。

  民間信仰在明末鄭成功入台 (西元1661年) 期間,便隨漢
人經商、開墾、移民時,奉迎家鄉的守護神來台而逐漸傳播開來,主要為漢籍移民及其後裔者居多,故多分布於漢人聚居的街鎮、村落等地,信仰遍佈全台各地。早期如觀音菩薩、保生大帝、玄天上帝、關聖帝君、城隍爺、土地公等,清代以後才逐漸發展成以媽祖(天上聖母)和各姓王爺普遍信仰的現象。

  台灣民間宗教信仰中的神靈世界雖然複雜,但基本上可區分為天界、神明界、幽冥界,共同構成民間信仰中的「三界觀念」。天界為天上眾神所居;神明界即人間,亦有許多神靈居此以護佑眾生;幽冥界為一般熟知的陰間或地府,即佛、道教所謂的「地獄」,為眾鬼以及管理鬼魂的冥王所居。

  三界觀念構成了民間信仰中通俗宇宙觀的主要內涵。因民間信仰有別於學術知識式的派別,或制度教條式的宗教,而盛行於一般商、農、漁、工階層的百姓生活中,故無特定的教主,多奉玉皇上帝 (天公) 為三界最高的統治者,並依照各地風俗習慣與祭祀禮俗,做為日常
與祭祀生活的準則,民眾並具有天神、地祇、物魅、人鬼等精靈崇拜的思想。

  台灣民間信仰並沒有嚴密的教派組織或教團,崇拜多為地方信仰中心的宮廟(公廟、角頭廟、庄頭廟)、神壇、家廟、宗祠等為主。神廟的空間,不只是作為人祭拜神的場所而已,同時也是神服務人的地方。目前台灣的神廟大多偏重在聖事的服務上,以神的超自然力作為服務世人的資源,偏重在神明的靈感與顯聖上,經常舉行各種祈禱、許願、祭祀、普渡、消災
、解厄、補運、齋醮與法會等活動,側重在神明的指點迷津與靈力顯現,來化解各種的生存困境,求取現實生活的具體利益與和諧。

  民間信仰因為深植於漢籍為主的社群聚落中,維繫著傳統的信仰、倫理道德觀,也保留住較多傳統常民的宗教文化特質,但在受到現代化潮流的衝擊後,也逐漸調整其發展趨勢。如許多廟宇由傳統的管理人方式,改為管理委員會或財團法人的組織狀態,並依能力陸續興建圖書館、診所、醫院、托兒所、幼稚園等服務機構;以及從事賑災(施米糧、棉被、衣物)
、濟貧(貧民補助金、清寒獎學金)等。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址:台北縣永和市中山路一段236號7樓 電話:(02) 82316118 傳真:(02) 82315966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