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龍的形象是一種虛擬生物的圖騰,其主幹與基本型態偏向蛇的樣貌,軀體各部份則是由許多不同元素所揉合而成的綜合體,形成一種長身、大口、有角和足,身形莫測變化,世間所沒有的靈獸。
龍的形象既然在甲骨文中已然確立,當我們探索其起源,便有必要追溯到更古老的史前時代。而從各種出土文物與文獻得知,龍形象的出現距今至少達六千年以上。
史前時代
鳥銜魚紋 |
新石器時代的紋像中,具有後世龍紋某些特徵的動物紋像有多種。我們稱這些動物紋像為「原龍紋」,它們是我們目前所知最原始的材料,也是探索龍的起源最古老而堅實的立足點。
商朝
人面盉紋飾 |
商朝是一個巫風熾烈的時代。宗教與政治的需求使商朝人創造出百物而為之備的龍紋,並成為青銅器上總體紋飾的首要組成。龍是商代通天神獸中的核心角色,儘管紋樣變化多端,但始終保有怪異神獸的體態。龍的形象在商代確立之後,開始了漫長而複雜的發展過程。龍紋走的是一條由多元化向規範化、由宗教化向藝術化發展的道路。
周朝
銅鏡蟠龍紋 |
周朝的宗教觀念雖與商代同樣以崇拜天帝為核心,但更顯現出人文的色彩,因此其含義逐漸由通天神獸朝向祥瑞象徵傾斜。由於周朝人不再狂熱地表現綜合百物的內涵,龍紋於是開始依循美學的規律,在風格上增添了嫵媚與自由,朝向藝術圖案而發展。
秦漢
畫像磚龍紋 |
秦漢時期龍紋逐漸盛行且普及,其空心磚、畫像磚裡的龍紋,已突破了商周時期以圖案為表現手法的格局,出現以獨立單幅形式的作品。漢代則是龍真正定型的時期。道家與神仙思想興盛以後,對於龍的造型與觀念更是造成深邃的影響。而陰陽五行之說使得漢代在建築上十分重視方位取向;四靈瓦當代表了建築的方位,作為四靈之ㄧ的龍也因之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魏晉南北朝
|
魏晉南北朝時期,龍紋的使用十分廣泛。除了畫像磚、石刻、石雕、壁畫之外,舉凡實用器物、建築構件均常以龍紋為裝飾。佛教傳入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血,龍紋也有了更多元化的融合與表現,加上花草綬帶等配件的龍紋,因而經常出現在佛教藝術的雕刻與繪畫當中。陪襯物的增加,也為南北朝龍紋增添了生動飽滿的磅礡氣勢,表現出雍容大度的丰采。
隋唐
金碗上的龍紋 |
隋、唐兩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隨著社會穩定與經濟繁榮,龍紋藝術至此已然成熟,其含義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一,出現於具特殊宗教意義的載體(如墓室石刻、碑石等),象徵著通天神獸;其二,應用於實用器皿、建築構件,其角色為吉祥瑞獸。而後者的龍紋則多與花卉、草木及各種動物組合同時呈現,代表龍紋在隋唐時期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
宋元
定窯瓷器紋飾 |
宋、元兩代是龍紋走入規範化,並跨向純藝術領域的重要階段。針對前代所流傳的各學科資料,開始有專家進行整理、撰寫專著,成為指導性文獻。在此種文化背景下,宋人對於龍紋的型態及創作規律進行了研究,進而提出總結性的畫龍理論。元龍則是在宋龍的基礎上,更注重形體的協調與美觀。元代藝術家對於龍紋的創造,乃為迎合社會上淡化龍的宗教含義、強烈追求審美情趣的心理成果。
明清
金龍皇袍 |
明清時代是中國龍的全盛時期,然亦是最終的發展時期。早在元代,統治者對龍紋即有壟斷之意。到了明朝,出身微寒的朱元璋更需利用龍紋來神化自身。明代帝王的衣、食、住、行,皆強調以龍紋為飾。於是,龍紋所突顯的特色再度走回宗教與政治的意涵,美學的意義只好退居次位。明龍的形態強調端莊、威嚴、雄偉,清代龍紋則繼承明龍的特點,惟其容貌更顯凝重蒼老。
封建王朝的覆滅,作為皇權象徵的龍開始遭到人們的貶斥。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作為宗教成員的龍亦遭到人們的冷落。唯有龍所賦有的吉慶祥瑞的意涵與雄壯矯健的風姿,始終仍迎合人們嚮往幸福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