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是藏傳佛教藝術中最為璀璨奪目的藝術形式,它以題材豐富,造型複雜,風格獨特,工藝講究等鮮明特點而著稱於世,凝聚了蒙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勞汗水,全面展現了蒙藏民族特有的宗教追求、審美情趣、雕刻技藝和工藝水準,也充分見證了西藏自古以來與中原地區密切的文化藝術交流,是藏傳佛教和蒙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吐蕃時期(西元7世紀-西元9世紀)
佛教于吐蕃王朝建立之初傳入藏族地區,至吐蕃最後一位贊普朗達瑪滅佛而中斷,學術界將此兩百餘年歷史稱為藏傳佛教前弘期。這一時期的藏傳佛像藝術主要受外來藝術影響,有印度、尼泊爾、斯瓦特、喀什米爾、于闐和中原內地等多種藝術風格流行;同時西藏本土也開始了展示其民族審美情趣的造像活動。
吐蕃分治時期(西元9世紀-13世紀)
吐蕃分治時期指吐蕃王朝滅亡到元朝統一西藏時止。這一時期的藏傳佛像藝術仍然主要受外來藝術影響,但同時已開始融入藏地本土因素,體現出鮮明的藏民族文化特色。由於政治上分疆割據,宗教上流派紛呈,佛像藝術趨向多元化發展,各地域因不同的外來藝術影響而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風貌,有帕藏(印度帕拉-西藏)、尼藏(尼泊爾-西藏)和克藏(喀什米爾-西藏,又稱「藏西」)等多種藝術風格流行
元朝(西元1271年-西元1368年)
元朝尊崇藏傳佛教,極大地推動了藏傳佛教和佛像藝術的發展。由於這一時期西藏地區結束分裂局面,歸入內地中央政府,佛像藝術亦隨之結束了此前外來藝術與西藏本土藝術流派紛呈的局面,而出現了中尼和漢藏藝術密切交流的趨勢,並形成了尼藏或漢尼藏融合的新的藝術風格,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藏傳佛像藝術的「轉型期」。
明朝(西元1368年-西元1644年)
明朝是藏傳佛像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藏族藝術家們在印度、尼泊爾等外來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藏民族文化和審美因素,創作出前所未有、具有鮮明藏民族特色的藝術模式,實現了外來藝術與西藏本土藝術的完美融合,標誌著藏傳佛像藝術風格的定型。佛像藝壇流派紛呈,佳作頻出,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而漢藏藝術雙向交流,成為當時佛像藝術發展的主要趨勢。
清朝(西元1644年-1911年)
清朝繼續尊崇藏傳佛教,佛像藝術得以繼續發展,出現了寫實與崇古兩大新風尚;同時在各地傳統審美觀念和製作工藝影響下又產生出不同的地域風格,有藏中風格、北京風格、內蒙古風格、蒙古風格等。但是受時代審美觀念和佛教造像儀軌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佛像雖然做工精細,但造型過於僵板,普遍流於程式化,藝術水準明顯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