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崇寧四年(1105)天師府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朝延祐六年(1319)重建於上清鎮長慶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於今址。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現為玉皇殿)、后堂、私第、殿宇、書屋、花園等部分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築華麗,工藝精緻,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大陸現存封建社會“大府第”之一。而院內豫樟成林,古木參天
,濃蔭散綠,環境清幽,因此昔日被譽為「仙都」、「南國第一家」。其主要建築有府門、二門、丹井、玉皇殿、私第(即三省堂,現今的天師殿)、靈芝園、觀星台、萬法宗壇、百花池、納涼居、味腴書屋以及廂房廊屋等。
嗣漢天師府的建築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獨有建築風格。這裡文物古跡眾多,不僅具有研究中國道教的價值,且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產。天師府建築布局以天師私第“三省堂”為中心,呈“八卦”形,南有“演法大堂”(現改建為“玉皇殿”),原為歷代天師實施道政的場所。北為“靈芝園
”,歷代天師內室散步的地方,種有奇花異草,金銀貴花。東為“留侯家廟”,供奉歷代天師神主,今已廢。西為“萬法宗壇”,供奉三清、四御等道教神像。這一圍繞天師起居之地,四方按“八卦”布局建築殿堂的風格,是龍虎山道教建築所獨有的特色。 |
|
|
清代道士劉一明《周易闡真》中釋“先天方圓圖”稱:“方圖八卦,六錯十六卦,十字正中處即是太極,為陰陽出入之門戶,陰亦在此生,陽亦在此生,四象和合在此,五行攢簇在此”。根據嗣漢天師府的建築布置,天師起居之所“三省堂”正處在太極的位置上
,因此,它明顯體現了道教認為天師具有溝通人神關系,控制陰陽萬物,指揮四象五行的崇高地位的思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