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教有洞天福地之說,初唐道士司馬承禎集天地宮府圖將龍虎山列為天下第三十二福地。龍虎山乃正一天師世居所在,為正一派教務發展重心,道教的聖地。傳說祖天師張道陵曾煉丹於此,根據教內說法,第四代天師張盛,攜祖傳劍、印、經籙自漢中,至鄱陽,入龍虎山,得祖天師玄壇故址,因而定居於此。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四川鶴鳴山創立道教以後,迅速傳遍巴蜀,其孫張魯在漢中建立了三十年之久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在三國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漢中,張魯封藏以降,曹操嘉其善意,並遣人慰喻,迎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閬中侯,邑萬戶。五子皆為列侯,遷於鄴城。而張魯之三子第四代天師張盛,魏世祖封其為車都尉散騎侍郎加都亭侯,張盛不受,攜帶祖傳劍印經籙自漢中還居龍虎山(一說是西晉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遷居龍虎山),以祖天師玄壇故址為居,自此世居龍虎山,從未移徙,代代相傳。由於張魯受封為侯,居鄴城;張盛從漢中移居龍虎山,這就使“五斗米道”(晉時稱天師道)入於官宦貴族門第之中,傳播到大江南北。東晉王朝南遷,作為漢民族文化之一的道教也隨之匯集於南方,江南遂成為“天師道”的中心。
道教原有四派法壇,龍虎山天師派是為“正一玄壇”,茅山三茅君派則為“上清法壇”,閤皁山葛仙翁派稱為“靈寶玄壇”,西山許旌陽派號為“淨明法壇”。後因茅山三茅君派、閤皁山葛仙翁派、西山許旌陽派甚少傳世,元朝時天師奉旨掌領天下所有道教事,故茅山三茅君派、閤皁山葛仙翁派、西山許旌陽派,三山法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乃改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之。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世祖忽必烈封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因之天師府始稱「嗣漢天師府」。迨至明朝洪武初,改封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為“正一嗣教真人”,於是改「嗣漢天師府」為「正一大真人府」,明清兩朝仍之。民國十六年(1927年)蔣介石派人修繕天師府,又恢復原名「
嗣漢天師府」。後沿用至今。它乃歷代天師祀神和生活起居之所,舊時被譽為「南國第一家」,歷史悠久,聲名遠播,是罕見的世家大府第。
◆ 龍虎山與天師道的歷史淵源,如下表所述:
稱謂 |
第一代祖天師 |
第二代嗣師 |
第三代系師 |
第四代天師 |
天師姓名 |
張道陵 |
張衡 |
張魯 |
張盛 |
繼承年代 |
西元89年 |
西元156年 |
西元179年 |
西元307年 |
弘揚教義 |
成立「五斗米道
」。以「道」為
最高信仰。 |
以經篆授弟子
,彰正一道。 |
誠敬忠孝為本
。「政教合一
」。 |
重新建立正一
天師道,累功
廣宣教化,永
傳於世。 |
屬地 |
江西龍虎山
四川-鶴鳴山 |
四川-陽平山 |
四川(巴蜀) |
四川(巴蜀)
江西-龍虎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