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性觀照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撒古流‧巴瓦瓦隆生長於達瓦蘭部落的藝匠家庭,從小深受排灣族部落傳統文化的養成影響。在臺灣漢人主流文化的社會所遭受的差異對待及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逐漸流失的現象下,使他有很深的挫折與文化危機意識,因此在傳統藝術的創作道路上,從未停歇過。近年來他的創作朝向藝術哲學的思想去演釋,長期推動民族工藝及母文化教學,並推廣「部落有教室」的精神,深化及建構他所念茲在茲的排灣美學。





對奧威尼‧卡露斯而言,書寫永遠是在面對並處理自己心靈的撫慰與寄託的安頓之所。跟著他的步伐,一步一步地走回屬於他的舊好茶部落石板屋中,那裡除了是其文學創作養分的泉源,也是呼喚著魯凱族人們,回到傳統生活典範中的祖靈淨土。在奧威尼充滿古老魯凱族歷史記憶的文學創作中,他所爬梳的不僅僅只是魯凱永恆生命意義的傳述,更是全人類正在凝視著一幕幕逐漸消失的「山.靈.敬」。



都蘭部落的希巨.蘇飛踏上新幾內亞威瓦克的土地,去憑弔一群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死在異鄉的阿美族勇士。在祭拜祖靈的儀式之後,他用當地的木頭雕刻了一雙翅膀,希望讓在異鄉流離失所已久的祖靈們,能藉由這雙翅膀飛回他們日日思念的故土部落。其作品正是傳達了阿美族傳統神話中的靈鳥故事與當代後殖民議題。





安力.給怒是一位身兼牧師及藝術家的多元文化工作者。他長期關注族人、新住民及貧困長者們的起居生活,因此可以說明為何在他的繪畫作品中,經常可以端視到以各族人物肖像作為繪畫主體的創作,藉此呈現族群文化傳承的危機議題。其創作也是他見證基督信仰與族群文化,以及自我生命故事最有力的媒介,如同作品中以充滿美麗絢爛的色彩,將彩虹隱喻成世世代代的泰雅族人。



任何以「身體」為藝術創作題材的論述,幾乎不脫離以西方藝術文本為主體的理論為依歸。然而探討後殖民文化意識下的原住民女性身體與當代社會對話之論述,則是少之又少。為此,在探討具有原住民身份的太魯閣族女性藝術家宜德思·盧信時,希望能夠將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與女性身體意義的內涵,融入至她的生命主體意識中。「族群身份認同」與「生命地圖」的追探,亦不例外地成為她的創作原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