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製作
做為繪畫的載體,壁面的處理,是基本功夫,也是決定壁畫品質的關鍵點。對於牆壁的處理,東西方有著顯著的不同,因而有了濕壁畫與乾壁畫的分別:乾壁畫是在基底層完全乾燥之後作畫,而濕壁畫則是在潮濕狀態下作畫,因此,兩者的創作風格與使用材料也迥然不同。

乾、濕壁畫都經歷長時間的考驗,而且大多處於開放的環境之中,時間、環境皆挑戰著牆體材料的穩定性以及保存維護的工作。中國傳統壁畫多為乾壁畫,法海寺壁畫亦然,其牆面結構大分為牆體、地仗層、繪畫層三層。

牆壁上的繪畫與紙上畫作相同,最能展現出畫者的技法與美感,線條、顏色、構圖成為閱聽者欣賞的重點。壁畫繪製的方法,因應不同時期、地方,做法或有不同,但說起古法,皆不脫起稿、上色、勾線等三個步驟,至於是先上色再勾線或是先勾線再上色,依據各家習慣不同而使用。右圖以法海寺壁畫中的「祥雲圖」局部為例,示意壁畫繪製的幾個重要步驟。

瀝粉工藝是將顏料粉裝入囊袋,外端套以粉筒及粉尖,使用時雙手握住囊袋,依底稿圖樣緩緩擠壓瀝粉於牆上,待乾至適當程度,刷上金膠油,再將金箔貼在凸起的瀝粉線條上,製造高出壁面的金色花紋。此種技法應用於佛像諸天的髮冠、項圈、瓔絡、法器、寶幡等,以製造出富麗堂皇的裝飾效果及立體感。
中國傳統壁畫多使用天然的礦物質或植物顏料,色彩鮮明厚實,穩定而不易褪色。礦物質顏料被人類用來進行壁畫創作已有悠久歷史,如紅色、黃色和棕色來自赭石和赤鐵礦;黑色、黑棕色和紫羅蘭則取自各種錳礦物中。礦物質顏料的特性主要表現在肌理、色彩美感和質地三方面,由研磨顆粒的粗細決定顏色深淺,粗則顏色深,細則顏色淺,上色時皆需要與膠或其他黏著材料調合,才可黏固於壁面。越細致的顏料粉,其覆蓋性也越強。
壁畫是不可移動的繪畫形式,受本體材料和周邊環境的影響,存在著保存上的難題。現今對於古代壁畫的保護和利用,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專業的壁畫保護專家對壁畫進行科技保存與修復,保護壁畫本體,延長壁畫壽命;二是通過臨摹壁畫的藝術家,進行現場的複製與臨摹,最大限度地保存歷史文化訊息,這是壁畫的再現和另一種保存形式。

修復前的調查與紀錄

在文物修復前的損壞狀況調查步驟包含觀察、瞭解和紀錄。一般使用文字、照片、繪圖、符號、顏色、線條等記錄調查結果。文字描述用於簡介;照片最能紀錄文物整體狀況;繪圖功效等同於照片,但要精確描繪文物耗時費工;符號、顏色、線條等則是標記損壞狀況於文物影像上。

修復施作原則

符合國際現今修復原則,在修復材料的選取上我們需選取具有「可逆性」,亦即材料施用後能容易去除,若發現材料不適用於此,不會因不可去除而造成二次傷害。此外為了美觀,最後的工作是填補彩繪層的缺失並全色,在修復完成後會進行全色處理,讓壁畫看起來較完整,且讓這些壁畫易辨識。留下全色後的痕跡,也能讓觀者瞭解哪些是經過修復的部份、哪些是壁畫原作,不會有造假創造之虞,也能展現這些壁畫因年代久遠產生的古樸之美。

壁畫損壞

壁畫的損壞與所處的環境有直接的因素,例如環境的溫溼度、壁面的含水率、處於開放或是密閉的空間、微生物生長情況等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