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地區的環境與發展概況  龍山寺興建源由  修建大事年表 


 

修建大事年表

  舺龍山寺於清代、日據時期和光復後皆有重修改建的記錄,這座建築綜合各時期特色,既承繼中國南方傳統,亦兼具近代外來影響,多元的建築藝術反映了歷史軌跡。

  時間 事件  
 

清乾隆三年(1738年)

五月十八日,龍山寺初建工程開工,1740年二月八日告成。  
 

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

六月五日台北大地震,佛座以外的建築物多數倒壞,同年十月十八日重建。  
 

清同治六年(1867年)

八月二十日遭暴風雨,寺壁嚴重損壞,同年十月八日進行修護。  
 

日據大正八年(1919年)

距前次修建已有52年,加以日據初期的動亂與非宗教功能之使用,有蠹蝕與丹青剝落等損壞。當時住持福智和尚及地方紳商奔走募款,協議拆去大部分舊殿,重新邀聘匠師進行設計、改建之工程。  
 

日據大正九年(1920年)

改築事務董事長辜顯榮聘請惠安溪底王益順為首席匠師,主持設計及建造工作。此次大改建於1920年元月十八日動工,至1924年三月二十三日竣工。  
 

日據昭和二十年
(1945年)

時值二次世界大戰,六月八日,美國飛機空襲台北,在艋舺地區投下數枚炸彈,擊中龍山寺正殿及右廊,引起大火,正殿屋頂與寺內佛像皆盡燒毀,惟中央木雕觀音神像無損壞。  
 

日據昭和二十年
(1945年)

為暫時供奉主尊觀音菩薩神像,並提供信眾朝拜之處,乃於七月十日開始興建臨時大殿,並於同年十二月三十日完成。此一臨時大殿持續使用至1955年,前後近十年光景。  
 

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

開始籌備正殿重建計畫,於1955年動工,至1957年完竣,大抵恢復1920年代改建後之格局。  
 

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

正殿左右側各增建一座過水亭,方便香客免受淋雨之苦。  
 

民國七十一年(1982年)

後殿文昌祠因祝融之災重建,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完成。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

內政部七四台內民字第三三八O九號公告指定龍山寺為二級古蹟。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

後殿關帝廳、媽祖廳重修工程動工,兩年後完竣。  
 

民國九十年(2001年)

二月十七日,正殿重修工程開工,架設工程鋼骨,殿外採用正殿帆布造景,為全國古蹟修繕工程首例。民國九十二年完竣,歷時兩年半餘。  
 

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

五月二十一日,鐘鼓樓暨東西護室重修工程開工,民國九十六年八月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