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地區的環境與發展概況艋舺位於淡水河右岸,大漢溪與新店溪在此匯流,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此地具備發展水陸貿易的潛力。這裡原是凱達格蘭族沙麻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原住民以簡單的農耕和漁獵維生,而後在清朝康熙年間,大批福建漢人移民至此,兩相競爭之下原住民被迫遷離,漢移民則定居墾拓,經商貿易。 昔日原住民駕獨木舟運送番薯來此與漢移民交易,平埔族語「Man-Kah」原指獨木舟,後來衍義為番舟聚集之地,「艋舺」地名即由此音譯而來,日據時期則譯為「萬華」,兩個名稱皆沿用至今。當年交易番薯的地點就在現今貴陽街二段,早先稱為「番薯市街」,後易名「歡慈市街」,一般認為此地是艋舺市區發展的開端。 艋舺水運便利、港口深、物產豐饒,在地商人組「郊行」,與中國沿海地區往來貿易,作為當時臺灣重要的交易碼頭,亦是臺北盆地的貨物集散中心。至十九世紀中葉,商業發展達到鼎盛,「一府二鹿三艋舺」即說明當時的榮景;經濟繁盛加上人口增加,當地陸續修建多間寺廟,龍山寺可謂是其中最著名且具重要影響力的廟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