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任館長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陳國寧 Chen Kuo-Ning

人文化物,人類的智慧、技術製作了種種物品,這些物件的作用包含了生活實用與精神寄託。人類的創作除了物品還有許多無形的音聲與動作的表現,都涵蓋了思想、情感與物品製作背後的意義。在這個地球上,人與自然、人與萬物、人與土地、人與社會是如何共生並且不斷的嚮往更好的未來發展的?而且如何面對自己、如何取得身心靈的平安與快樂?種種跡象在圖書館、在學校、在寺廟教堂等等場域中都能獲得知識與教化,尤其是博物館保存了物件、標本與影音記錄。

博物館是文化的載體,保存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與自然資產、詮釋文明的演化、從事文化溝通與教育。當代的博物館更需迎向社會、關注社會脈動,運用文化資產的價值去開發新的社會動力、新的社會經濟產業,甚至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協調合作。博物館的角色在近世紀的演變很大,由保存文物、展向文化教育、推動文創產業、更展向推動社會和諧。博物館是個多元的文化企業集合體,今天博物館人員的專業需求是跨領域的,我們需要一群來自不同專業、熱愛博物館事業與熱情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人協手合作。

世界宗教博物館經歷十四年餘的努力與社會善心人士的捐贈、支持,已立下良好基礎。本館今後如何迎接社會轉型、面對博物館角色發展的新挑戰,在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展覽教育工作之外,更加拓展其功能,與心道禪師領導的靈鷲山佛教教團共同展向一個新的文化企業體,與社會大眾共同分享文化資源,共同將文化、教育與宗教事業一體共謀社會和諧、共同扶持合作,使社會大眾步向尊重、和平、博愛與護養綠色的地球。這條路其實不遠,就在一心。我們由感動每個人的內心做起。

今後,我希望讓本館的靜態展示之外增加表演與影音節目,博物館整個的空間就是一個劇場,邀請表演藝術家與裝置藝術家來館設計演出,與觀眾共同參與展演。觀眾與展演者不是相對的,而且合作的關係。

本館的數千件重要典藏不是只鎖在庫房暗室中難見天日,而是使觀眾容易觀賞全貌而且分享個人見解的管理運用。而且透過資訊系統與國際宗教文化機構的文物系統相互連接,保存文物的機會與能力不盡在我。

我希望本館的觀眾老少咸宜,改善展示區效果與內容,讓特展的推出受社會關注,在規劃特展時同時規劃觀眾來源與需求。

本館的生命教育展教活動由館內擴大到各縣市的學校與偏鄉地區。近年來受到文化部、教育部、新北市府等公部門的支持外,更因王永慶先生教育基金會與王月蘭慈善基金會的補助,辦理了多場活動,頗多肯定。希望有更多的國內外講堂或文化教育單位與我們合作。此外,我們要推動文創設計產品開發,提供民眾美化生活應用與供養的工藝品或用具。使生活的美感隨手可及。

總之,博物館是透過大眾合作、支持、參與才能成就的事業。

簡介

學歷

  • 1968-1970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 
  • 1974-1975 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中心文化學習研究所博物館與文化研究班
  • 1987-1988 美國普度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佛布萊特獎助訪問學員 

經歷

  • 1970-1999 中國文化大學 教授兼華岡博物館館長 
  • 1999-2006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 2006-2011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所長、專任副教授

現任

  •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副理事長
  •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兩岸博物館專業交流委員會 主任委員
  • 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ICOFOM 理事
  • 國際博物館協會 博物館學專業委員會亞太分會 ICOM ICOFOM-ASPAC 理事長

專長:博物館學與管理、藝術行政、中國藝術史 

陳教授經常受邀為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諮詢委員、顧問、審議委員及專案計畫執行人等。主辦過數十次的國際博物館學術研討會及國內專題研討會。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出版博物館學專著五種。積極參與國際博物館學界活動,論文發表於有關刊物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博物館季刊等。 

曾任陽明生活素養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兼首任董事長(心知文教基金會更名前身)。 

獎項

  • 2010年教育奉獻獎-一資深優良教師
  • 2017年新北市第一屆文化貢獻獎
  • 2018年新北市第五屆藝術教育終身成就獎

江韶瑩 Chiang Shao-Ying

帶著以研究企業成功之道而聲名卓著的柯林斯(Jim Collins)經典之作《從A到A+》(Good to Great)到任,心領神會如何經過改變(change)、迎向挑戰(challenge)、掌握變革契機(chance)的過程能使本館持續累積核心價值、一本初衷而更為卓越。博物館是一座綜合蒐集典藏、展示、劇場演示、研究、教育推廣、溝通、提供休閒與知識、數位資訊的有機又複雜的實體,本館並非聖殿、宣教的場域,愛與和平不僅是一個理念,它應該轉化成博物館長期發展、細緻有質感的政策,博物館領導者必須謙沖低調、堅持專業、簡單行政、運用科技與傳統元素、執著投入。

經過三個月的觀察及未來文化環境發展評估,確定博物館實務營運管理的概念,即以兩年的時間研究籌備醞釀辦理一年四檔的特展為核心,帶動教育推廣、生命教育、典藏、數位資訊的發展,並考慮其生命週期循環,訂下十年長程規劃,分兩階段實施,冀圖於創館十周年後能進入第二階段。在治理方面,啟動展示主題的社區化、在地化及國際化,組織運作採人性化的治理,透過內部會議的分享、訴苦、討論、競合、辯證、溝通,群策群力的合作、分層負責充分授權,鼓勵志工團自治、以計畫養計畫、爭取減稅、增加政府補助的機制、成立生命教育中心、推動敦親睦鄰專案、舉辦跨宗教與族群文化尊重、社區住民文化認同、館際合作交流、拓展文化產業與觀光資源等等,以維護、建立本館的專業形象與口碑。

卸任在即,期許全體館員專業學術技能的提升、增加典藏、設備汰舊換新、建立專業的公信力厚植募款資源,挹注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明日更為卓越。

簡介

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博物館研究所合聘教授;主持台灣博物館學研究室及台灣民藝研究室,為著名博物館規劃、傳統藝術研究、工藝民族誌、無形文化遺產及文化法制評量學者。

曾規劃南投竹藝博物館、三義木雕博物館、台北縣陶瓷博物館、台北市歷史民俗博物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澎湖生活博物館等39座;1991-2001年擔任世界宗教博物館籌備處執行顧問,負責建館籌備工作;並擔任台灣傳統藝術總處諮詢委員、台灣大百科全書總顧問,文化資產總處審議委員;主持台灣民俗文物大系、台灣民俗文物辭類彙編、台灣視覺記憶數位典藏總計畫、博物館行政法人制度、重要無形文化資產研究等計畫;藝術教育法、文化資產保存法、博物館法起草委員;著有傳統工藝、博物館等專著、研究、調查、技術報告百餘種並發表論文140餘篇。

 

 

漢寶德Han Pao-teh

本館的使命與經營方向是要使社會大眾逐漸理解宗博的建館理念,接受愛與和平的召喚,使現世的人間社會,在崇高精神的引導下,充滿了和樂與幸福。

在現代社會中,這是重責大任。宗博立足於本土,要勇敢的對在地民眾負起這個責任。今天是一個心靈動盪,未來不明確的時代。要重建人間的和諧秩序,重獲心境的平安,正是教育家努力的目標。宗博力量微小,所能貢獻者有限,但我們願意做一個揮動大旗的先導者。

新時代博物館的共同趨向:為孩子們服務。我們希望在學的孩子們能夠自宗博的展示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即使是一絲輕微的珍惜生命的感覺也是有價值的,對他們的一生會造就重大的影響。

宗博不是宗教組織,不是神殿,不是廟宇,而是認識生命價值的殿堂。我們鍥而不捨的發出呼喊,希望喚醒沉溺在憂鬱不安中的眾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做一個有尊嚴,有愛心,富於人性的人。

簡介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 。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總統府資政、文建會顧問、教育部諮詢委員等。

曾獲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建築獎(1968)、教育部頒一等文化獎章(1994)、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 (2000)、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6)、台南藝術大學榮譽博士(2007)、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8)、 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09) 、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0)。

著有【建築的精神向度】、【建築、社會與文化】、【築人間—漢寶徳回憶錄】、【中國的建築與文化】、【漢寶德歐洲建築散步】、【漢寶德談美】、【收藏的雅趣】【如何培養美感】、【漢寶德的人文行腳】等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