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瘋媽祖
   •中元普渡祭
   •媽祖廟會
   •中元普渡




 

中元節主普壇夜景。  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為「中元節」,佛家則稱為「盂蘭盆會」,「中元」為道家的說法,而七月十五也是一個與佛教有關的節日。佛教僧眾夏季安居坐夏,到了七月十五日,安居期滿,要舉行批評懺悔的集會,故稱這一天為「僧自恣日」。這種儀俗只存在於佛門之內,與民眾無多關涉。但從目連救母故事演化出來的盂蘭盆會,對民間的影響極大,由此形成僧俗共同的節日-盂蘭盆節。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是用竹蔑編織成一個盆子,下頭用竹子劈成三腳架支著,竹盒子裡貯放冥紙,稱「盂蘭盆」
。在中元節這天,把盂蘭盆燒化,把紙錢燒給祖先和孤魂野鬼用,所以叫「盂蘭盆會」。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
節」之稱。

  要說這盂蘭盆會的起源,則與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據說目連本是印度摩竭國頭號富戶的愛子,父親叫富相,母親叫青提。目連的父親是個大慈大悲之人極其敬重出家人,視僧尼如父母;而他的母親青提夫人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並且最恨出家人,視僧尼為仇,目連被地藏王渡去出家後,其母卻任意胡為,閻羅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獄受苦;目連得知時,其母已遭受過許多的苦刑,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懸之懲罰,目連趕到,立刻盛飯給他母親充饑
,但食物未到口,便化為火焰,其母根本吃不到半口,目連想過許多辦法,都無能為力
,最後只得求助釋迦佛,釋迦佛才解釋說其母生前毆僧罵道,罪孽深重,必需先羅列百味,供奉眾僧,而後其母才能吃到東西。這個流傳頗廣的「目連救母」故事,後來才慢慢地演變為民間的中元普渡。

在台灣民間廟宇經常可見之普渡場面。(謝宗榮攝)  除了中元節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因此可以斷定,民間的鬼節與佛道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在中元節俗活動中,放河燈則是比較重要的,河燈也叫「荷花燈」,因為這種燈的底座是用紙、木做成蓮花瓣形的 (也有直接以荷葉作底座的) ,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浮泛。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因為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到路。這一天若有個死鬼托著一個河燈,就得以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之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河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世人對那些已死的冤魂野鬼並沒有忘記。

豐富的祭品代表著信徒們對神祇的誠意。(Mark Caltonhill)  中國人因受佛教的影響,而有了地獄的觀念,有了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三十關鬼門的俗信;而鬼是何模樣?又怎樣在世間活動?眾說紛云,莫衷一是,相傳清朝初年有個藝術家羅聘,據說是個目能見鬼的異人。他說:太陽一下山,鬼就在大路上來來往往、穿梭個不停了。鬼的個子不高,大概比人短數尺,臉孔五官模糊不清,只見四處一條條黑氣,旁行斜立,昵昵絮語。鬼也和人一樣,喜歡氣暖人旺之處,所以常聚集到有錢人的家裡和熱鬧之處。如果是窮困貧苦、冷清寥落的人家,鬼就很少上門,因為那裡氣衰地寒,鬼不喜歡冷淡寂寞。俗話說「窮得連鬼都不上門」,看來頗有些道理。

  
清朝中葉,也有一個目能見鬼的異人,名叫王月溪,他說鬼不但怕冷淡,還很勢利
:在街市道路上,群鬼常聯肩接踵地往來行走,但彼等有形無質,只是一團氣,所以也不會妨礙到行人。但鬼多半很勢利,如果遇到衣冠楚楚、氣宇軒昂之貴人,鬼多半會恭敬地讓道避開;如果遇到衣服破舊、窮困潦倒的人,就會在暗中譏笑他、消遣他;有時拉住他的衣裳不放他走、有時故意絆他一跤、有時擋住他的去路、有時用蛛網塵灰弄得他一頭一臉。俗話說「時衰鬼弄人」,看來一點也不假。

中元節的民俗活動--放水燈。  
民間相傳,有些鬼怪雖然平日作惡多端,以害人為職志,但到了陰曆七月,多半會自動收斂些,不再害人,只混在從地獄裡放出來的眾鬼當中,跟眾鬼一起接受人們的祭拜施食,而中元節普渡孤魂野鬼,固然含有敬畏鬼神的意義在內,卻也包含著中國人寬厚、關愛的心意在內,許多人都抱著自己的祖先有人祭拜,那些孤魂野鬼總不能置之不理吧
!否則中國人多的是「抓妖逐鬼」的法術,何懼那些孤魂野鬼的侵犯?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址:台北縣永和市中山路一段236號7樓 電話:(02) 82316118 傳真:(02) 82315966
版權所有•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