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人一天的生活由佛教開始:一大早就要為托缽僧眾及家人準備早餐,然後念完三皈早課。到了晚上睡前也得禮拜三寶(佛法僧)及父母,多數人會在床上面對枕頭方向跪拜頂禮。這是一個傳統又典型的標準緬甸民族的人文習俗,至今不變。懂得感恩禮敬是緬甸人一種良好的習慣。
從懷抱的嬰兒開始父母都會教子女對佛像,佛塔及出家眾合掌拜拜。一般緬甸民眾出外也會遙望遠近的佛塔脫鞋合掌禮敬。脫鞋是表示恭敬。
父母把送孩子到寺廟學佛是一項重大義務。緬甸男人最普遍的一個理念是:一生中一定要出家一次縱然短暫也無所謂,那樣可作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緬甸人異於別的民族也在於他們的謙詞和敬語,日常生活中口頭上自稱是“僕”。男人自稱“僕男”(發音尊多),女人自稱”僕女“(發音尊傌)不過私底下自己小生活圈裡人們也常用”我”.但在社交場合“我”會惹人討厭,因為驕傲自大是佛教常說五毒之一的“我慢”。在肢體上,行住坐臥(佛家語稱為四威儀)都會遵照佛制。所以他們不居高不翹二郎腿,傳遞東西避免用左手。
作為佛教國度,緬甸的傳統節慶有著濃厚的佛教背景,最主要的節慶主要有兩個:潑水節與點燈節。緬甸的節慶緬曆為準,對到台灣慣用的國曆,每年都會有日期出入。

台灣民眾對泰國潑水節相當熟悉,但不僅泰國,緬甸等東南亞地區皆有「潑水節」慶典。潑水節的時間即是緬曆新年,大概是國曆四月中旬,緬甸人稱為「正月水祭」,緬語叫做「達降」,意思為「運轉」,也有「換歲過渡」之意。這是緬甸最重要的活動,緬甸人會在節日第一天清晨沐浴盛裝,到佛寺堆沙造塔,浴佛聽經,隨之是青年男女互相潑水祈福,象徵把好運送給他人,而形成整個村落的潑水活動。儀式的過程歷經三到四天,在節慶之後正式迎接新年的來臨。

點燈節為緬甸僅次於潑水節最重要的節慶,通常是在緬甸雨季結束的時間,也就是國曆十一月左右。傳說佛祖成道之後,往「忉利天」舉辦法會,向諸多神明講解阿毗達摩經。三個月後,佛祖在夜晚歸來,世人皆以燈火齊來迎接佛祖的到來。之後每年到這個時候,大街小巷都會點起燈火,藉以祈福消災。由於點燈節的時間在雨季結束之日,炎熱的氣候逐漸變得宜人,所以又稱「結夏安居節」,又因為傳說中佛祖所宣講的經典為阿毗達摩經,所以又稱「阿毗達摩日」。
中國傳統有所謂的「十二生肖」,緬甸文化中也有類似中國的「生肖」動物,但緬甸的生肖動物與中國大異其趣。他們是以星期為分別,每天都有代表的動物,其中星期三的上午與下午有各自不同,所以一共有八種。這八種動物不僅代表各自象徵的星期,也對應著不同的方位與星體,具體而微的呈現出緬甸傳統的世界觀。緬甸生肖通常擺放在佛塔或菩提樹四周的八個方位,動物像的上方會置放一尊佛像,緬甸人會以清水浴佛禮敬。一般而言,緬甸人的名字會依據出生的那天來命名,因此緬甸人很清楚知道自己出生的星期。
雖然許多台灣人對緬甸感到陌生,但緬甸與台灣之間卻有著一條迄今未斷的連結,那就是移民到台灣的緬甸華人。緬甸與中國相鄰,自古以來,就有華人到緬甸地區通商居住,在緬甸與今日的雲南省邊界一帶形成聚落。明清以後,又有為數眾多的華人,從中國東南沿海省份,經海運來到緬甸從事貿易,並定居在那裡。這群在緬甸世代居住的華人,在第二次大戰之後,因為政治因素來到台灣,並帶來緬甸的生活習慣與文化,成為台灣多元文化社會的一環,豐富了台灣的生活內涵,並串起了緬甸與台灣兩地的連結。
緬甸自1960年代軍政府強力採行社會主義,全面實施國有化政策,致使當地華人的經濟基礎遭受重大打擊,於是紛紛設法離開緬甸,易地謀生。絕大多數離開緬甸的華人來到台灣,多數聚居在中和、永和、新店、板橋、土城一帶,另在士林、桃園、中壢等地亦有小型零星的聚集。其中,位於南勢角地區的華新街,以及鄰近的忠孝街、興南路附近一帶,有為數眾多來自緬甸的華人移民聚居此地。他們自緬甸帶來種種獨特的文化表現,與鄰近地區鮮明對比,不僅形塑「緬甸街」異國風貌的特殊地景,自1990年代晚期發展出中和「緬甸潑水節」的節慶文化展演,使得遷台緬華移民不再僅是台灣社會中一個隱而未現的族裔群體,已逐步邁進族群展演的舞臺。
緬甸文字是一種拼音文字,字母形狀呈圓形,早期文字是用尖筆刻寫在葉片上,圓筆畫較不易劃破葉片,形成緬甸文字的獨特造型。緬甸文也有數字寫法,與一般常見的阿拉伯數字不同。歡迎觀眾一同來認識獨特的緬甸數字。
貓頭鷹在緬甸是吉祥的動物,象徵財祿。緬甸人會擺放在家中,可為家裡招財。

緬甸人家中都會有佛像,每天祭拜,祈求平安積德。拜佛是緬甸人每天都要做的大事,早晨四、五點起床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準備鮮花與清水供養佛、誦經祈禱,之後才進行一天的生活。晚上就寢之前,也要對佛陀禮拜誦經,如此才結束一天的生活。

緬甸男性一生當中,至少會經歷一次短期出家。出家時間少則數日,長則幾個月。對緬甸人來說,短期出家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功德。家中有人出家,是相當光榮的事。因此若有小孩短期出家,家人會將他打扮成古代緬甸貴族的模樣,歡送他到廟宇接受剃度。
蓮花袈裟是緬甸最為尊貴的布料,信徒會拿來供佛或供養高僧。製作蓮花布費工費時,先將蓮花梗折斷,取出細絲,再將幾條細絲搓揉成線,用手工編織,整個過程沒有加入人工染料,十分環保,據說每人一天也只能做出120克的蓮花線,產量極少。
緬甸人前往佛塔參拜時,會以金箔供養,所謂「佛要金裝」,在緬甸得到最好的實現,比如緬甸中部曼德勒地區著名的大金佛,因經年累月的金箔供養,佛身變大增高。仰光大金塔、孟邦的大金石也因為長年貼金箔而金光閃閃。依緬甸習俗,貼金箔只能由男性來做,女性若想供養金箔,由男性代勞。
浴佛是世界各地佛教都有的禮敬儀式,在緬甸,朝聖至佛塔的信徒,也都以水淋浴佛像,完成浴佛儀式。此外,緬甸人也會也會禮敬生肖動物,在浴佛儀式完成後,在屬於自己的生肖動物前,用水禮敬。緬甸重要的潑水節,節日開始前也以清香水浴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