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27期
10 博物館與自然相遇其來有自,18 世紀瑞典植物 學家林奈 (Carl Linnaeus) 從觀察植物發明自然史 的命名法則(博物學)後,萬物在人類知識理解從而 有了秩序,其分類系統擴散世界各領域,甚而影響 19 世紀後博物館概念之形成,可以說博物館因自然 而有了開端。 影響著名生物學者達爾文,及後繼無數思想家、 藝術家、自然文學者的博物學探險家馮 ˙ 洪堡德 (Alexander von Humboldt) 談到地球是「一個由 內在力量驅動的自然整體」,在此「生命之網」中, 自然力量相互交織。宗博館作為生命教育及世界宗教 展示推廣場域,在年度特展《山海天人:我在自然裡》 推出之前,透過《【自然紀實偵探社】台灣自然人文 影展》與其呼應。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從開闊影像 到萬物依存共生的靈性宏觀角度,其內在能量透過人 文與環境生態記錄交織的生命敘事鏡頭,猶如呼喚環 境永續、超越生命的影像之旅,貼近台灣與全球連帶 關係的當代環境狀態,亦讓觀眾看見土地現實,回歸 生命與自然交會的心靈之美。 打開博物館場域 以紀實影像撩撥自然心靈之美 本次影展精選近十年四部曾獲國內外獎項,備受 討論的自然人文紀錄片《看見台灣》、《老鷹想飛》、 《男人與他的海》與《海之岸》,導演皆為台灣資深 生態與自然人文環境觀察者,經由他們對拍攝主題長 期蹲點所記錄的歷時影像,我們得以認識他人探索與 信仰自然的生命歷程。影片以人文關懷的反思,傳達 友善環境與自然物種,甚至演繹環境互動的感受,開 啟未來想像。 【自然紀實偵探社】為傳達此精神,在臉書圖 文推廣上化身偵探,探查幕後故事,和導演一起帶領 觀眾抽絲剝繭,聚焦紀實影像如何穿越我們的生命現 場,找出這片土地最美的角度,用鏡頭留下家鄉最真 實模樣。以包容態度,呼應宗博館靈性生態理念,這 些展演自然生命影像,如同回歸博物館起源探索,引 發好奇心與期待,讓觀眾找到與自身寧靜相依的智 慧,乃至思索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息與共。 展映人與現實關係 以智慧視野帶入體驗生命的現場 放映自 4 月底到 6 月中旬,影片隨著宏觀遼闊 的鏡頭穿梭在天與海、山河大地、人與物種間各種自 然相遇的動容片刻,回歸自然心靈的細膩,亦以人文 觀點反思土地的自然現實。如《看見台灣》齊柏林導 演對自然的熱愛,以飛鳥視野記錄壯麗景觀與土地滄 桑,對比各種鳥瞰影像,使人深思在有限的自然資源 裡如何與環境共生。 有著 30 年生態紀錄經驗的梁皆得導演,追隨片 中主角尋找《老鷹想飛》中黑鳶在台灣消失的原因。 歷經 20 年終於找到資金跨國拍攝,一探世界各國結 合文化信仰於生活,而能與黑鳶和諧共處,並深入主 角受宗教影響與自然共存的簡樸生活態度,以及與物 種共感的行動實踐和詩性的自然觀察筆記,展現生命 同源的靈性關係。母親節放映當日,現場觀眾亦不禁 追問起導演如何與被攝者堅持多年拍攝計畫,還引起 不少親子互動,一同關心台灣各種瀕危鳥種的數量。 另一部《男人與他的海》導演黃嘉俊拍攝二位海 文 / 展示蒐藏組 賴玫靜 以智慧視野發掘現場 ─ 生命與自然交會的感動 本期藝文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