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25期

典藏之美 17 南地區瑤族並與其社群的原始信 仰、族內傳統文化、巫術相結合, 佔有主流地位。其宗教在視覺語 彙中,具有物質性與文化脈絡間 往來切換的豐富層次。兩者相互 融合後跨越各種地方性差異所具 有的共通性,主要在於祭儀的核 心仍舊圍繞著以「驅邪除煞」為 目標、而法壇的設置、法神的角 色設立、儀式專家的身份傳授亦 遵循明確規範傳承至今。 而本館於生死晝夜展出之十 殿冥王,則可由此感受瑤族與道 教乃至於佛教觀念的相對應。瑤 族的十王信仰與佛、道兩者關係 密切,在相關雕刻藝術與圖像描 繪中,尤其可觀察來自瑤族發源 地梅山,其特有的冥界意識 「魂 歸梅山」,意即為人死後將由招 魂童子接引魂魄於三十六洞與祖 先團聚,善者留接或上天堂,罪 者則由牛頭馬面押送地府受審。 地獄為古印度輪迴信仰中, 專司人死後審判的幽冥界, 其觀念在佛教傳入中國後, 逐漸為漢人普遍接受。 閻羅王原為佛教地獄之 主,傳入中國之後逐漸本土化, 為掌管地府職司獎懲,在超渡法 會時,常掛於法壇兩旁,象徵人 死後所須面對的閻王裁判,分為 十殿。據《玉歷鈔傳》、《閻王經》 合載: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 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 閻羅王、六殿汴城王、七殿泰山 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 十殿轉輪王。十殿閻王之地獄變 相,在形制上多以彩繪掛軸方式 呈現,規模完善者,為十殿各一 掛軸成為十幅一組,或有以五幅、 兩幅等形式組成,用於功德超度 儀式之壇場掛軸,民間俗稱「功 德畫」,為傳統道釋繪畫的風格 傳承。 宗教哲理與信仰科儀本並無 實體可視覺參酌,如此一來,瑤 族十殿冥王中的形式轉換便尤為 巧妙;經由十王、牛頭馬面的形 塑、地獄場景的構築與插畫般的 連貫式圖說,除可感受當地特有 藝術形式的描繪風格,結合了瑤 族與道教對於十王形象的繪畫詮 釋,宗教性題材在繪畫形式中, 十王與畫中角色朝向畫心的視線 引導亦是此幅重點之一,又其視 覺語境所開放給觀者所自行想像 的,也包含觀賞時自我投射並反 思自身行為是否依循著道德與文 化準則,實為警世與藝術價值兼 具的文化典範。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