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24期
9 台北盆地內陸最重要的河港,從 俚語「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 千家燈火」、「一府、二鹿、三 新莊」可以看出「新莊鎮」早期 的興起離不開貿易與墾殖的活動。 自 17 世紀末各個族群紛紛移 民至新莊平原墾殖開拓,從原先 是台灣原住民族的凱達格蘭族中 的大社——武朥灣 Pulauan 社分佈 所在,經歷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於此地設置長老評議會,再到鄭氏 東寧王國帶入中國式的土官制度。 及至清國統治時期,官方既持續 引入在清國西南地區推行漢化政 策,推行置土官、設通事等措施, 也以護番保產的政策試圖保護原 住民族,維持文化與政治權力的 平衡,不過大體的趨勢是來自清 國的移民團體、官吏試圖在此地 建立屬於帝國秩序,於是新莊平 原的發展呈現國家空間同無政府、 無國家的狀態與社會不斷交雜與 變動的狀態。 這一格局持續至十九世紀末, 此時新莊平原遍佈來自閩、粵兩 省的潮州系、汀州系、泉州系移 民的墾號與商業據點,移民之中 既有河洛人也有客家人,武朥灣 Pulauan 社的原住民族文化因而逐 漸消失,融入移民團體的文化中, 進而改漢名、受漢化教育,按《淡 水廳志》所載,至清國同治初年 「諳番語者,十不過二三爾」。 他們構築的生活空間與生產方式 同最初郁永河至此地時大相徑庭, 不過,這股開發的動力則由帝國 過剩人口的向外開發轉移至對接 自由主義所造就的第一波全球化 運動——茶葉、樟腦(人類首個 合成塑膠材料賽璐珞及新型無煙 火藥的基礎原料)等國際市場所 需的產品紛紛經由淡水河水網運 輸體系,從上游產地至中游河港 散裝集貨(大漢溪流於延伸至艋 舺、大稻埕),並從淡水河口出 海運送至英屬印度及歐洲。 追逐台北夢 戰後移居浪潮 此時的新莊港卻因為地形變 化與河道淤積的緣故喪失河港機 能,在同大稻埕與艋舺的商業競爭 中黯淡下來,因此新莊地區在日 治時期是以農業重鎮而為人所悉, 不過,在二戰末期及戰後的工業 化政策下,新莊被建設為台北的 工業衛星城市,並在 1960 年代戰 後嬰兒潮紛紛遷徙至大城市加入 工業化體系的浪潮中,再度成為 移民人口聚集點,這時的新莊是 無數有著台北夢遊子的落腳之處, 由此可見,新莊地區人口組成其 實深具移民特色,甚至也連帶影 響此地的文化景觀之一 ——宗教 地景。 諸如在本展中深訪團隊所調 查的新莊雷法壇以及新莊聖保祿 天主堂,就屬於因應戰後新移民移 入浪潮而生的宗教場所;其他如 新莊長老教會、新莊地藏庵 - 大眾 廟、新莊覺民寺就屬於「舊移民」 建立的信仰場所。在這裡我們可 以看見一種類似洋蔥的文化結構, 一層又一層的文化包裹在原有的 文化之上,他們之間甚至具有強 烈的異質性,就如同前段所提到 文化上的假晶現象。從這點來看, 新莊地區可說是台灣文化形構的 典型之一。 不過若要客觀地闡述文化形 構其實並不容易,這也是本展所 轉化的研究計畫——宗教地景調 查系統(GIRSL)作為一種宗教/ 文化研究的方法如此重要之故,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的深訪團隊研 究的問題意識是試圖藉由信仰的 流變了解新莊地區的文化變遷與 人口結構的狀態,而地理資訊系 統(GIS)在當代諸多人文研究中 已被作為研究工具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不論是在歷史學、山林 研究、文化研究方面都可以看到 地理資訊系統被導入研究工具之 中,補足過往的研究在量化分析上 的不足,宗教學者陳藝勻就指出: 「我們跑完以後才發現,以前唸 的(宗教學)定義,實際是不存 在的,或是跟一般民眾的生活是 不相容的,那個觀念落差很大。」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數位文化 誌 VOL.01,2018)。 本期特展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