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23期

27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2022 年 3 月宮絲.高蒂納 (Conce Codina) 所出版 的《媽媽,死亡是什麼?》就用運與小孩子對談的方 式來回答孩子對於死亡的詢問。譬如書中提到:孩子 問:「媽媽,我們會怎麼死呢?」媽媽說:「白雪公 主死於毒蘋果、小紅帽被大野狼吃掉、小鹿斑比的媽 媽被獵殺而死、藍鬍子的十二個太太離奇死去…」整 本書以孩子對死亡的好奇詢問開始,每一面回答一個 孩子對死亡的提問,而媽媽則以孩子能懂的語言很客 觀的舉例回應。而這樣與孩子聊死亡,其實是個很適 合的方式。 除此之外,或許我們也能請孩子觀察生活中「消 逝」的東西,然後請孩子觀察「消逝之後」自己的心 理狀態。譬如:如果有天孩子弄丟自己很喜歡的一個 物件 ( 假設是髮夾 ),這時候就可以藉機請他認真描 述失去的感受 ( 可能是:悲傷、憤怒、懊惱 ),然後 跟他聊聊所有「消逝」的東西,最後引導到:這樣的 感受跟接受到死亡訊息是有點類似的,因為他 / 她 / 它 / 牠就不再會出現在你身邊了。然而他 / 她 / 它 / 牠 會去哪裡?我也不知道,就像你不知道你的髮夾去哪 一樣。而我們只能假想或是期待,他 / 她 / 它 / 牠去 的下一個地方可能是什麼樣。 所以一個連自己都沒經驗過的事物要如何跟別 人解釋呢?我們只能透過學習、類比的方式,讓他人 透過聯想,好像有點理解你在描述什麼。而這些描述 只是為了滿足他人對於這類知識的好奇,然後呢…… 往往沒有然後,因為沒有人會去鼓勵另一個人追求死 亡,但卻反而會鼓勵人好好的活著。 死亡感受的認識 是要我們好好珍惜活著 我們往往透過感慨、緬懷來學習死亡。你回想一 下,當你意識到死亡,可能透過自己或他人「外貌與 身體機能的退化」,亦或身邊認識的人或寵物過世離 開而意識到,最後遺憾的說:「早知道,就如何 ~ 又 如何」。所以死亡感受的認識,是要協助你「早知 道」,然後反過來學習如何珍惜你在意,且還沒消逝 的一切。 所以如果你有過因為身邊認識的人、寵物過世離 開,而感慨、緬懷的具體經驗,就讓這具體經驗變成 能夠傳達給孩子的方式吧。因為你能夠很真實的講出 來,因為描述得很精確,所以孩子就聽得懂了。 但最後,最重要的是學習「珍惜」。讓孩子透過 死亡感受的認識,學會對人、對物珍惜的方式,我認 為這才是與孩子談論死亡最重要的意義。 生命教育 自然觀察永遠是對生命最直接的理解。 運用小玩具,具體表達你想說的事 件。 海報紙+蠟筆,就能設計很多思考 遊戲。 整理家裡的庭院,適時地傳達人之外,還有很多很重要的 生命都在我們的小院子中。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