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23期
14 「生死問題的探索與解決,乃是宗教所以必須存 在的最大理由。」已故傅偉勳教授明確點出,宗教在 世俗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十殿圖」藉由圖繪 的方式,為人死後的問題給予了最佳的解釋。本文將 概述「十王信仰」所傳達的宗教義意,並一探本館收 藏「十殿閻王」相關畫作,期待讀者了解其宗教與藝 術的價值。 束縛有罪之人 十殿圖又名為「十殿閻王」或「地獄變相圖」。 此類圖畫多懸掛於喪葬儀式現場或超薦法會中,屬於 科儀中的法器之一。事實上「閻王」一詞來自古印度 神話中掌管冥界的王者 (Yamaraja 的音譯 ),又稱作閻 魔王或閻羅王,原意有「綑綁」之意,即有「束縛有 罪之人」的意涵。然而,中國文化本無「地獄」的觀 念,直到晚唐五代時期出現了《十王經》,清楚描述 了地府的情形,地獄的形象與傳統文化的「蒿里」、 「黃泉」及「泰山」與道教的「五方鬼帝治鬼」的說 法相互影響,十王信仰的地獄說也因此漸趨成熟。與 此同時,唐代道教也將佛教的閻羅地獄觀吸收過來, 並且融入固有的神學體系,將「十王」轉化為「十真 君」。此外,民間信仰儀式的「七七齋」也逐步與十 王信仰相融合。相傳人往生後,將在「頭七」時被依 序帶到第一殿,直到三年後在最後一殿 ( 第十殿 ) 接 受審判,並投入六道輪迴之中。在世親友則經由法 師、道士「做功德」迴向給冥界審判的親人,期盼藉 此幫助親人早日脫離地獄的苦刑折磨。 世界宗教博物館典藏兩件關於十殿閻王的繪畫作 品,其中 6 幅為一組的〈十殿閻王圖〉描述最完整, 藝術表現也最具可看性 ( 兩殿為一組,第五、十殿各 自獨立 )。畫面由上而下描述各殿閻羅審判與殘酷的 刑罰,如石壓、火烤、油炸與燒針穿舌等酷刑,表 現出地獄受苦亡靈的悽苦之情 ( 圖 1)。然而,在可怖 的場景中也有溫馨的拔度場面。第七殿繪有法師藉由 「轉血車藏 (ㄓㄨㄤˋ) 」儀式超度亡者,一旁的芭蕉葉則利 於亡者扶起,衣物、鞋子供亡靈更換 ( 圖 2)。 地獄形象與因果報應 另一件館藏〈十殿冥王〉也是件代表性的作品之 一 ( 圖 3)。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瑤族道教的畫作,亦推 測曾實際懸掛於瑤族「大堂」儀式的現場,作為一種 法器之用。此幅將十個殿由下而上,左右布置於畫面 兩側。奈何橋與地獄酷刑則安排在中間,最上方中央 則繪有轉輪 ( 六道輪迴 )。此外,瑤族道教儀式富有 濃厚的地方色彩,並與「魂歸梅山」之說相結合。此 幅雖然與前述〈十殿閻王圖〉相比較有諸多表現上的 差異,但是不論在各殿閻王的名稱,或是對地獄的描 繪,畫師們多半依據《玉曆寶鈔》的記載來製作。此 部相傳是宋代淡痴道人的著作,對地獄形象與因果報 應觀念的形成,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地獄酷刑旁 的警語,在在告誡著陽世人歹路莫行 ( 圖 4)。此幅作 品不僅標誌著作為道教科儀的實用價值,並為瑤族道 教信仰留下了深刻的注腳。 學者石守謙先生曾指出 : 「所有人在世間所為的 善惡,不論是否已經得過賞罰,都要在冥府再經一次 嚴格而且絕對公正的判決。」地獄的閻王官吏形象好 比陽間的清官,如同 Arthur P. Wolf 在其著名的文章 〈神、鬼、祖先〉將民間宗教的結構視為中國封建時 期的社會組織,並將「神」對應到社會中的官員。「十 殿圖」不僅印證了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相融合的 地獄觀,在救贖黃泉下親人的同時,也為生者懺悔謝 罪,建構出連結生死的宇宙觀。 文 / 展示蒐藏組 林隆斌 初探館藏「十殿圖」 特展藝文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