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23期

13 死後世界 信仰內容多元 後隨著佛教的傳入,更是融入佛教的地獄觀與 輪迴觀,讓死後世界更形多元,進一步地讓地府十 殿閻王審判和地獄刑罰成為華人死後世界的重要信 仰內容。十殿閻王的名號見於《十王經》,經中勾 勒出較 為 完整的地府結構;其後該經與《玉曆至寶 鈔》、《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地府十王拔 度儀》等經典、儀式傳播,加上衍生各種圖文故事 的推波助瀾,混合道教、佛教及民間信仰的地獄十 王觀念也逐漸定型而為民眾所接受。地府冥司的官 僚系統裡,尤以「七爺八爺」是臺灣對黑、白無常 信仰的另種稱呼,是城隍廟、東嶽廟、地藏王廟常 見的陪祀神,其代表陰曹地府,職司緝拿惡鬼,抓 拿遊魂。酆都大帝、東嶽大帝成為管理地獄之神, 認為兩者職位在十殿閻王之上,彼此相輔相成統治 地府。 在一般常民認知地府審判已是為死後喪葬儀式 中的普遍概念,然儀式的最終精神在於彰顯救贖。 由於命終之人在死後七日內,會有天神前來檢校其 生前罪福,決定亡人最終的命運是生入天堂還是落 入地獄,道教便以太乙救苦天尊救助生人與拯拔幽 魂的神力,作為救度冥陽兩界的倚靠,藉由儀式的 懺悔謝罪,使得陽世眾生可得消除苦難,亡故者因 此脫離地獄之苦,這是道教與傳統文化死亡觀念的 交互影響,把生死兩端聯繫相依,是自宗教意識發 展出的文化結構。 玉曆寶鈔. 來源: 世界宗教博物館 在東、西方文化傳統中,都有著自身一套對死 亡觀以及伴隨的信仰。在未有道教形成和佛教傳入 之前,傳統文化本身自然有著對於人死後的狀態與 歸於何處的信仰,見諸於文獻上。如《禮記》的〈祭 法〉:「人死曰鬼」 與〈祭義〉:「眾生必死,死 必歸土,此之謂鬼。」 又《左傳 ‧ 昭公七年》, 鄭國大夫子產云:「鬼有所歸,乃不為厲。」 也提 到人死為鬼而有所歸處,此也說明對於人死的狀態 - 鬼,有其存在而必有歸處;另一方面,亦有泰山 是魂神歸處之說,如《後漢書 ‧ 烏桓傳》云:「其 俗謂人死則神遊赤山,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泰山 也。」。這些觀念是建立在亡者葬埋於土,並在地 下世界過著另一種的生活,所以在祭祀禮儀上保持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精神。直至今日, 民俗信仰對於生/死、存/亡的差異,可說是在於 狀態的不同,顯著的例子即是祭拜過往祖先,仍焚 燒紙錢,替其備妥死後所需財物。 人為何會死 與之相較,道教在對於死亡的認知,一方面帶 有吸納原先傳統民俗祭禮的看法,卻也反思人為何 會死?道教以人因受到犯下過錯形成的罪穢、死氣 影響,至使人無法得盡原先該有的壽命,甚至是早 夭橫亡,從而死後須要考核生前罪過,是以有「酆 都」觀念的出現,其可能受自於戰國時期以來的陰 陽五行之說的影響,認為北方玄冥為陰氣之所,如 在《楚詞章句》中的〈大招〉云:「冥淩浹行,魂 無逃只。」其意為北方玄冥之神,遍行於天地之間, 收避陰氣,以至於魂無所逃。 這樣的觀念盛行於中 國的南方一帶,如晉朝葛洪的《元始上真眾仙記》 云:「東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羅浮山,西 方鬼帝治幡塚山,中央鬼帝治抱犢山;而北方鬼帝 為張衡楊雲,治羅酆山。」文中的羅酆山即是後來 的酆都,而五方鬼帝治鬼之說,是由陰陽五行延伸 出的觀念。 文 / 葉聰霈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道教與民俗信仰的死亡世界 特展藝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