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23期
本期特展 作者:待考 年代:1668年 來源:大都會博物館 淨土宗認為人死後會有諸佛菩薩接引至西方極樂世界。 8 仰」為止。啟蒙時代之後,我們反而相信科學與理 性必能戰勝過去依賴信仰才能減輕的恐懼——漫長 歷史中的不確定性因素,諸如瘟疫、飢荒、戰爭乃 至它們所造成的死亡。在現代人的視角中,大部分 的死亡已經被科學與技術控制並隔絕在生活之外 了,過去一世紀以來,科技進步給予我們極大的自 信,彷彿人類已然克服飢荒與瘟疫,自遠古以來的 恐懼中豁免。如果說古代信仰社會所造就的生死觀 是一種整全性的觀照,那麼當代人類對生命的關注 則僅存生理機制運作的階段,我們不再認為需要時 時注視著死亡,因為現代性自信可以控制死亡(Jean Baudrillard,1976)。 死亡近在咫尺 然而值此疫情與戰爭陰霾籠罩的時刻,人類 有必要重新自我審視這般看待死亡的態度,在高舉 理性的發展趨勢之下,究竟為當今的世界帶來了甚 麼?心靈永久的貧瘠終究無法以物質暫時的豐腴填 補,反而在災難來臨時暴露了人類不再想像死亡的 後果,尤其在戰爭與疫情肆孽的當下,我們倏然發 現人類社會依然脆弱,現代化的技術與制度仍然舊 無法挽救生命,所謂獲得控制死亡的能力不過是處 於歷史發展窗口期的錯覺。在這兩年的疫情與突發 的戰亂中,我們才驚覺死亡其實近在咫尺,就此而 言,面對死亡我們所欠缺的是對生命廣度認識與思 考——也就是「在死之後還有什麼」的問題,在信 仰早已逝去的當代,這樣的欠缺註定會引發文明發 展的危機。 不過,拓展關於死亡廣度的思考卻是本年度的 特展「生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所要進行的嘗試, 本展作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生命教育系列的一個篇 章,過去我們已經分別策劃數檔針對生命不同階段 的特展來同觀眾「從生談到死」,從 2019 年探討老 年的「樂齡天團-老而彌堅的熱力」、2021 年的初 生與成長階段的「愛與勇氣的冒險之旅」、2022 年 「神隊友巴士『愛戀婚姻』線—世界愛神請帶隊」 進入了壯年階段的愛戀挑戰,而今年度的特展「生 死晝夜:於死亡中前行」正是此系列中討論「死亡 與死後世界」的一篇。 臨終歷程 在展示規劃上,我們從觸動感性的互動機制出 發,進而以宗教史、藝術史的相關知識和展品切入 古代各宗教對於死後世界成體系的想像,其中藏傳 佛教中有關於人死後 49 天內處於中陰身狀態的記 載;淨土宗則產生人在臨終時會有諸佛菩薩接引的 想像;而基督宗教針對死後在個別的審判中墮入煉 獄或是昇入天堂的想像也在西方藝術史留下有著名 的作品《天堂》與《煉獄》;民間信仰與道教記載 人死後經歷數個關卡的過程則被繪製成多幅關於十 殿閻王與審判的圖像。另外,本展也擷取諸多宗教 阿彌陀二十五菩薩來迎圖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