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22期
本期特展 7 基本上,神道中的「守護」就是藉由神的力量, 維護社會秩序、工作、個人的人生與生活免於災厄, 守護人們平安順遂,回應人們的祈願。 參拜神社的信眾,在祈求全家平安之後,會將 破魔箭(日本驅邪祈福儀式的福物)請回家(譯註: 宗教領域中的「請回」意指,買回家、帶回家之意), 以祈求自己和重要的人出入平安、身體健康、姻緣 美滿、開運招福、生意昌隆等,而最具體的方法, 就是根據個人的祈願,請回護身符或御札(特殊神 符)。於此情況下,雖然「守護」的主體是神,但 是必須透過人們的祈願發揮各種「守護」作用,而 非毫無作為即能獲得神的「守護」。 事實上,日本神尊具有一種不易親近的存在感。 舉例來說,有一句諺語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意 思是不要多管閒事,但是字面解釋,則為不要侵犯 神明,祂就不會懲罰你,反言之,侵犯神明就會受 到懲罰。神是一種無法隨意接近的存在。 附帶一提,所謂的「報應」是指,觸怒神明而 遭受天懲的災厄。但是,自古以來使用具有「報應」 之意的日語語源為「災厄現前」,亦即表示會立即 出現的「現世報」。總而言之,「報應」原本是指 神出現或發現的神力。不過,用於天懲的災厄時, 神與人的關係是神在以守護和幫助人們的形態存在 之前,先以憤怒、懲罰顯現其神力的形態存在。 即便如此,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神不會經常憤 怒和懲罰人們,而會隨著人們敬畏神明的態度,將 令人畏懼的力量轉化為守護人們的力量。最廣為人 知的典型傳承,就是八世紀前半的《備後國風土記》 中一段以下記載文。 傳說,北海的神 - 武塔神在前往南海迎娶 的途中,夕陽西下了,於是決定就地求宿。 文 / 島田潔 前日本國學院大學講師、神道教儀式研究學者 圖 / 世界宗教博物館典藏 神道中的「守護」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