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20期
11 期,雖然是台灣生命教育的重要里程碑,但高中以下 的教師,還是對生命教育要如何融入教學有著很多的 疑惑,並主要以生活教育為教學重點。當時本館出版 了《生命的花園世界宗教博物館生命教育展與中小學 教材對照表》以及《生命的五個階段—生命教育教學 資源手冊以世界宗教博物館生命之旅廳為例》兩本教 學資源手冊,把本館的展示內容轉化為學校教材的補 充與可延伸的內容,並廣發給學校教師,幫助老師們 進行在校的生命教育融入教學,並協助學校把本館使 用為生命教育教學場域。 二、美感教育 除師生之外,要如何針對成年的社會大眾進行生 命教育成為另一項課題,而「美感」成為重要的轉化 媒介。2003 年「虛擬聖境世界宗教建築縮影展」開 幕,十座宗教建築帶領參觀者進入信仰的美與感動的 世界。美是進入精神世界的重要管道,會跟信仰有著 不可分割的連結,所以如何認識與欣賞美?成為這段 時期教育推廣的重要工作,並把館內的展示文物以美 感教育的角度重新轉化,一步步落實美感教育。 三、多元文化教育 當學校在關注多元文化教育時,最主要還是因 為讓學童認識新住民的需求,但多元文化也是在推動 多元價值,我們都是有著多元價值的不同人,但也都 是擁有多元價值的同樣一群人,這種同與異的重新認 識,成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本館的多元文化雖從宗教生活出發,但還是會扣 緊相異的宗教生活所共同內含的對人性的關懷,看到 多元價值的重要性。 四、回歸靈性 108年度教育部的生命教育課綱裡,「靈性修養」 成為五大學習主題之一,但靈性要怎麼教?還是靈性 可以教嗎?在宗教,靈修方法都在啟發、顯化原在我 們內的靈性,並藉由日常中的靈修、以及脫離日常的 靈修來進行。日常的靈修也就是活在當下,在每日的 生活中,藉由心的修練,讓原「無心」的生活變得「有 心」,猶如禪師會說吃飯、喝茶就是開悟。另一種脫 離日常的靈修,也就是從原有的生活出走,讓我們藉 由特定的環境與身體的運用,重新體驗「心」。雖然 這兩種方法不同,但最後都會帶領我們擁有對生活全 新的體驗與領悟。 參觀世界宗教博物館本身就是在靈修,當觀眾以 平常參觀博物館的心情進入展區,但進到眼前的卻是 陌生的長廊,沒有文物、沒有清楚的說明文,在不熟 悉的環境,「心」會醒來,並專注的想要理解外面的 世界,這時水幕牆流下來的水、在朝聖步道緩慢前進 的步伐與聲音、在手印牆留下來的手印,都會讓心專 注與沈殿,並把日常中習慣的事物與行為,轉化為全 新的經驗。「新」與「心」都是在靈修中重要的核心, 如何在日常中找到「新」的體驗,也就是如何喚起 「心」的關鍵。參觀者雖在博物館認識的是世界宗教、 建築、生命禮俗等展示內容,但每一區的空間安排, 都在營造全新的體驗,帶領參觀者回歸到「心」。這 樣的展覽在 20 年前沒有得到太多迴響,也沒能打動 每個人的心,但 20 年後,經歷了全球疫情的動盪與 肆虐,原忙碌與看向經濟發展的社會動態被迫停止, 在停滯、緩慢與隔離中,反而為「心」打開了一條縫 隙,成為靈性教育的最佳契機。或許世界宗教博物館 就是為 20 年後的今日社會預備的安「心」的禮物。 看見宗博 20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