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66期
宗博雙月刊 9 Education of Life 生命猶如一場壯遊 生命教育特輯 信這些便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或不忍人之 心。若想在有限的人生中樹立意義,與其把 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不如將目光投射於他 人,用愛心去編織社會的牽掛結構。 海德格的思想可以放在更大的脈絡裡來 反思,那便是存在主義思潮。雖然海德格不 認為自己屬於存在主義者,但是任何一部討 論存在主義的著作,都不能忽視海德格。存 在主義的先驅人物是十九世紀的丹麥哲學家 齊克果,他發現通過存在反思,可以找到人 生的幾項特徵:個體性、變化、時間、死 亡。這層發現不但直接影響海德格,也對我 們每一個人深具啟發價值。人人只要反身而 誠,進行存在反思,便會意識到自己乃是孤 伶伶的個體,在時間之流中不斷變化衰老, 終至步向死亡。死亡既不可免,則一切意義 與價值唯有在時間之流中盡量發揮。「人生 以服務為目的」之說,在此多少有幾分道 理,它鼓勵我們發揚愛心、推己及人,將關 懷之情落實在各種生活實踐中,例如教育、 管理、醫療、護理等等。總之,社會的牽掛 結構體現出一種人倫的理想主義,藉著同體 大悲的胸懷,將人間情愛加以擴充,化戾氣 而致祥和,這可說是一套嶄新倫理學的誕 生。 齊力彰顯台灣社會的牽掛結構 台灣近年天災人禍不斷,值得深思的 是:天災得以凝聚世間情愛,人禍卻造成百 姓疏離。尤其是選舉,民主制度原本足以造 福人民,在台灣卻造成一次又一次的族群撕 裂;例如中央民代選舉,候選人理當在民生 議題方面下工夫,卻演變成總統大選戰火的 延燒,結果苦的還是老百姓。往者已矣,來 者可追,只要我們有所省思,反身而誠,事 情仍然有轉圜餘地。依我之見,若想彰顯台 灣社會的牽掛結構,建構華人關懷倫理學此 其時矣。 我認為最佳解決之道乃是「大處著眼, 小處著手」,亦即宏觀的政策不違反大原 則,微觀的處境則依權宜行事。要建構華人 關懷倫理學,堅持「華人」立場是原則,落 實「關懷」之情看脈絡。以漢民族為主的中 華文化,蘊涵著華人社會的價值體系,主要 源自古典儒道二家思想,二者融會貫通,適 足以體現「知識分子生活家」的人格特質, 讓我們得以在生活實踐中出入自如、收放自 如。知識分子不免擇善固執,生活家卻懂得 自然而然的道理;關心別人來自惻隱之心, 必須堅持到底,但是它最好能夠自然流露, 否則便成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 曾國藩曾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繫 乎一二人心之所嚮。」其中「一二人」即指 在位者,在位者登高一呼,可以帶動萬民來 歸,古代明君之所以受人景仰就是這個道 理;當前若要彰顯台灣社會的牽掛結構,政 府高官和政黨領袖擺脫不了責任。最近幾 年,我持續推動生命教育,希望鼓勵孩子們 放眼欣賞生命、關懷、展現生命,但是看見 大環境每下愈況,卻多少有些無奈。站在民 間的我們,當然要齊心協力匯聚力量,彼此 牽掛,使關懷成為台灣社會的共通語言。 (本文節錄自張老師文化所出版的《感受台灣 心希望──2004-2006心靈白皮書紀錄》一書) 倫理學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