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71期
A Closer Look at Artfacts 隨著媒體來到你眼前 行動文物 10 ◎文.攝影 吳玲育 外 表看來一綑一綑的,打開來看葉子上密 密麻麻寫著不熟悉的文字,讓人聯想到 武林秘笈。究竟「貝葉經」裡面藏著什麼秘 密?而「貝葉經」又是什麼呢? 早在紙張尚未發明以前,人們為了不讓佛 法散失,將佛經刻寫在貝葉上,稱為「貝葉 經」。「貝葉經」是佛教弘傳上最原始且重要 的記錄載體,最早起源於古印度,並隨上座部 佛教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成 為南傳佛教文化圈重要的文化資產。傳說在佛 陀時代,最初佛法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 使用的是「巴利文」,但「巴利文」只有語言 卻沒有文字,各地方為了記錄佛法,就以當地 的文字拼音書寫,因此「貝葉經」有緬甸文、 梵文、泰文⋯⋯等多種文字,甚至也 成為文字研究的對象。隨著宗教文化 的傳播擴散,「貝葉經」記載的內容 也越來越多元,包括歷史、傳說、藝 術、天文、曆法、醫藥⋯⋯等。「貝 葉經」除了宗教經典的重要性,也成 為今日研究古代社會、文化、生活的 重要文獻。 貝葉是「貝多羅葉」的簡稱,來 自梵文pattra(樹葉)的音譯,屬棕櫚 科植物,葉長且平滑堅實。經過採 集、水煮、晾乾,使葉片變得柔韌而不易斷 裂;再經磨光、裁切成一定的大小,並燙出二 個孔洞,再以繩線穿過燙孔,使其利於攜帶而 不致散亂;接著以鐵筆或針刻寫文字,用煤煙 製成的墨汁上色,將表面擦乾淨使字體浮現出 來。最後用兩片優質木料製成封面、封底裝 訂,二片夾板壓住上下加以固定,稱為「護經 板」,護經板通常只用紅漆簡單裝飾,或在護 經板與貝葉側面飾以金漆。 贊助「貝葉經」的製作在南亞地區被視為 一種奉獻,可為捐獻者累積福報,經典裝幀的 方式與刻寫經文的品質通常代表了捐獻者的身 分地位。此外,「貝葉經」上也會刻上捐獻者 和刻寫工的名字,類似今日的出版標注或著作 頁。維護良好的「貝葉經」甚至可保存千年以 上,現今東南亞、中國雲南傣族地區仍有人從 事這項製作「貝葉經」的古老技藝,中國更將 此列為國家級的非物質(無形)文化遺產。 另 一 種 特 殊 的 「 貝 葉 經 」 稱 為 Kammavaca,在字體、行數、裝幀、裝飾方 面都與上述的「貝葉經」不同。它是一種裝飾 性的典籍,十分華麗,鍍金的木製封面帶斜切 邊緣,鑲嵌寶石或玻璃;內頁鍍金上紅漆,再 用濃重的黑漆寫字,每一面約五到七行,正反 兩面皆有文字。頁面四周與文字之間以花卉裝 飾圍繞,在第一頁和最後一頁的兩翼,繪有美 麗的人物插圖,可能是神話或傳說中的人物。 Kammavaca是緬甸宗教中最神聖的經典,用 於僧院特定的儀式之中。本館所藏「貝葉經」 包含多種類型、語言,屬南傳佛教、藏傳佛教 之代表藏品。 神聖佛法智慧, 藏於細長葉片之中 經貝葉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