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72期
7 海、送子、魚籃等八種典型為引,依序帶出 千年洪流裡的佛典、思想情感與藝術美學, 並介紹明清時期德化瓷、銅銼銀製法等饒富 特色的觀音造像。為了完整呈現歷代觀音的 造像典型,我們向多位收藏家借展珍品,以 補不足之處,雖然仍無法全面涵蓋,但確實 走了一遭時光隧道,眼見觀音菩薩的多種造 型。在莊嚴靜謐的氛圍與燈光中,伴隨著徐 徐梵音,希望觀眾能緩下腳步,與神態自若 的觀音相遇,心領神會。 「轉」,指的是觀音菩薩中土化的轉 變,一是性別,二是身世與聖地。觀音到底 是男是女?這是一直被討論的熱門話題,我 們將同時展現男相與女相觀音,並解析其中 的複雜因素。信徒運用熟悉的思維、語文, 逐漸將遠在印度的觀音菩薩,拉近到中國, 成為有名有姓還有出生地的中國人,如此身 世與聖地的中土化,可說是觀音信仰與形象 能在斯土傳播乃至生根繁衍的重要因素。我 們運用多媒體素材,呈現相隔千里的印度、 中國聖地以及妙善公主的傳奇故事,是前一 展區的進階討論與小結。 「合」,則是合於今日台灣在地的信仰 盛況。台灣四百年來以高度的包容性與融合 性,成為眾多宗教信仰蓬勃發展之地,滿天 神靈,各有不同信仰基礎。其中觀音一枝獨 秀,在佛教、道教、儒家、一貫道、民間信 仰等皆獲得傳揚,也在「藝術」領域佔有一 席之地。在此我們展出數十件台灣觀音塑像 與圖畫,從移民攜入或是出自漳泉等地師傅 手藝的明清式樣為開端,歷經日治時代的形 像變化以及光復後的發展,造就今日如此貼 近常民生活的「觀音媽」信仰與多元樣貌。 以上四個主展區,各有不同的空間情 境、氛圍與色彩,並以「慈悲」、「純潔」 的概念,設計象徵圖樣,用以串連各展區, 強調觀音信仰基礎與造像化身,歷經各朝各 代,始終常在。另外,為延續文建會磐石計 畫並契合本檔特展主題,我們在特展區旁之 「和平交流廳」舉辦「台灣宗教建築系列I ──艋舺龍山寺」展覽。今年270歲的艋舺龍 山寺,以鼎盛的香火,見證台灣信仰文化的 生命力,呈現在地觀音信仰的崇奉盛況與多 元風貌。以內外兼具的主殿建築模型作為展 覽核心,用1:30的比例,素模製作,強調精 雕細琢的木作質感,並讓觀眾可清楚看見殿 內觀音與其他菩薩神明。環繞模型的周圍展 板,分布黑白照片時期的艋舺龍山寺及其興 建、重建的艱難過程,加上巧奪天工的建築 特色與信仰中心─靈驗的觀音菩薩與眾 神。 「慈悲自在─遇見觀音」與艋舺龍山 寺建築模型將從2009年11月10日展覽至2010 年6月6日。期間,相關的教育推廣活動也將 陸續熱鬧登場,邀請您前來欣賞在不同時空 當中變化的觀音造型,了解當時的社會與信 仰背景,了解不論是叢林寺院的暮鼓晨鐘或 是家庭、個人的 守護神,帶有神 聖性的美感與藝 術,始終是宗教 信仰發展延續, 最有效、動人的 媒介之一。 →清 ‧ 南海觀音。 Exhibition 不只滿足你的視覺 展.開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