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72期

Exhibition 不只滿足你的視覺 展.開 6 世 界宗教博物館往年之特展內容包含民 間信仰、伊斯蘭教、藏傳佛教以及基 督宗教藝術等,以多元的展覽內容將宗教信 仰的「真」、「善」、「美」、「聖」呈現 給社會大眾。今年11月,本館將推出「慈悲 自在──遇見觀音」特展,介紹觀音菩薩轉 折的信仰發展以及不凡的造型藝術。 觀音信仰遍及亞洲,持續受到人們的崇 敬與禮拜,慈悲與智慧的願力深植人心,是 最為人熟知的佛國菩薩。中國歷代出現的觀 音化身及其造型不可勝數,相關的知識與佛 法亦廣博深遠,很難畢其功於一役,作為展 覽,無疑是一個複雜的主題。我們依據起、 承、轉、合的脈絡布局,將相 關基礎資料做一彙整與理 解,融合宗教與藝術,形成 由外而內、從具體形像引導 進入內容的展示主軸;文物 則以漢傳佛教系統的 觀音造像為例,再 配合展示手法與多 媒體裝置,呈現兼 具原創性與教育 性的展覽。 「起」, 起於古老的名 諱、翻譯佛典以 及辨識菩薩的基礎 知識。首先以複雜華美的唐代鎏金佛菩薩組 件吸引目光,請觀眾在此尋找觀音菩薩的身 影,其身在何處即現其佛典文意,點出佛典 內容對於諸佛菩薩的造型和定位,有著重大 影響。接下來,我們開始回應一些問 題:何故稱「佛」、又何故能稱 「菩薩」?菩薩的造型又是如何講 究?而許多人與觀音菩薩的第一次 接觸是來自口唸名號:梵 名Avalokitesvara、觀 音、觀世音、觀自在、 光世音等等,這些名號的 來源出處為何?我們以清 晰簡單的圖文,加上特殊設 計的展板裝置,釐清問題, 希望給觀眾一個概念與引 導,再進入下一區:具體 的觀音典型樣貌。 「承」,承是一種積 極的接受以及經過審慎選 擇、思考,然後重新詮釋 的發展過程,不僅信仰思維 獲得廣大迴響,也不斷積累 成豐富多元的觀音造像,從 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至 明清,皆有代表性的典型造像可以 見證。我們以蓮花手、施無畏 印、楊柳、白衣、水月、南 慈悲自在─ 遇見 觀音 ◎文 卓靜美 ↓龍山寺正殿景象。 →唐 ‧ 十一面觀音。 ←清 ‧ 觀音。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