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72期

行動文物 10 A Closer Look at Artfacts 隨著媒體來到你眼前 觀 音造像的姿態在兩宋時期(960 - 1279)產生較大的變化,有別於正襟 危坐的對稱形式,姿態趨於自由表現,由立 姿而坐姿,由結跏趺坐而屈腿倚坐,予人舒 適、安逸之感,裝飾則呈現儉樸素雅的風 格。此時與宋王朝抗衡的北方部族,如契 丹、女真,在建立遼、金王朝之後,同樣受 到佛教的洗禮,宗教藝術生機勃勃,造像亦 隨著禪宗思潮,不再侷限於儀軌戒律,題材 內容著重於現世,世俗性大為加強,表現手 法出現了大幅度的中國化。 水月觀音沒有確切的經典依據,一般認 為與《華嚴經》裡的補陀洛山聖地有關,也 有取自中國聖賢、隱士、神仙觀念的說法。 文獻資料則以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 (847)所提的「妙創水月之體」為最早,文 中記載周昉(740-800)在長安勝光寺首創水 月觀音的畫法,畫中菩薩以一輪圓光為背 光,四周有竹林圍繞,這幅畫雖已失傳,但 可能因為當時周昉所描繪的觀音像姿態、構 圖、背景皆異於當時常見的觀音圖像,因此 以「水月觀音」稱之,成為後來畫家、雕刻 家創作這種觀音新造型的範本。而現存最早 的水月觀音畫像,則是藏於法國居美美術館 (Guimet Museum)的千手觀音絹畫,畫中 右下方一尊菩薩,手持楊枝、淨瓶,「如意 坐」坐姿,左足踏蓮花,背後是竹林以及滿 月背光,並以水中蓮花繞行周圍,題名為 「水月觀音菩薩」。 「水月」這個聽來饒富意境的名稱,是 自宋代以來頗受禪宗與文人畫家偏愛的觀音 造型,此時期流行的大型木雕與彩塑,自然 也將其運用。金代(1115-1234)在開國以 前,即從鄰近的高麗、渤海等國傳入佛教信 仰,建立以後,大部分的寺院皆承襲遼代佛 教,而後跟隨南進腳步,受到宋代佛教的影 響越深,其中以北宋時期的禪宗影響為多, 現存之山西地區寺院造像的姿態多元自由, 即是例證之一。 此尊木雕觀音,不同於宋代的瘦型典 雅,身體豐厚敦實,腰部曲線幅度不大,裙 褶厚重卻仍流暢,且髮髻高聳,頭戴屏狀寶 冠,飾以立體花草捲紋,冠前有小化佛,面 相方圓豐腴,神情沉靜端嚴,推測為金代後 期的作品。其上身袒露,天衣左披,斜掛至 右腹;左腿垂下,踏於蓮座,立右膝而坐; 右臂已佚,但依照同時代典型,可知其原右 臂前伸,擱於右膝上,舒適自在,是水月觀 音的典型姿態,整體顯現莊嚴質樸的形象, 卻仍帶有北方部族的氣息。 ◎文 卓靜美 水月觀音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