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73期

7 位。初由泉州溪底派匠師王益順設計、督造 完成,建築結構與裝飾技巧創新獨特,蔚為 風潮。而後歷經清代、日據和光復時期的重 修改建,綜合各時期、各派傳統寺廟建築的 技法、特色,形成多元豐富的建築藝術。 艋舺龍山寺正殿又稱「圓通寶殿」,華 麗精細的佛龕中央供奉觀世音菩薩,兩旁書 有對聯「龍氣光騰神庥廣被淡北,山靈秀毓 佛法長護瀛東」;善財、龍女脅侍,同祀文 殊菩薩、普賢菩薩,配祀韋陀、伽藍、十八 羅漢、四海龍王、山神、土地神以及一尊 「釋迦出山像」,飾以藻井、樑坊畫、壁畫 等,形成莊嚴又多彩的神聖空間。主尊觀音 佛祖跏趺坐於十六瓣蓮座上,頂上有化佛 冠,冠上覆頭巾,頭巾垂覆及雙肩;面呈橢 圓形,眉間白毫,雙目垂簾,端正莊嚴。身 披寬袖袍服,與垂肩頭巾連成一體,前胸瓔 珞飾有鑲嵌紅綠寶石,頸上的光輪則以聯珠 紋和火焰紋為飾,更顯尊貴。 本次展覽的核心即是一座以壓克力材質 製作的正殿建築模型,素色呈現,比例是1: 30,為考量未來與其他模型系列巡迴展示時 的安裝、搬運,尺寸較為精巧。外部脊飾、 立體雕塑,如龍、鳳、塔、龍柱以及匾聯 等,在縮小比例後,以手工仿製其雕造,再 進行組合。正大門為開放型態,以光源聚集 焦點,讓觀眾近距離觀看神龕與觀音造像, 兩側文殊、普賢以燈片呈現,創造寺內透出 神光的效果。 民國七十四年(1985),艋舺龍山寺被 指定為直轄市二級古蹟。我們以此巡禮觀音 信仰在民間的禮拜活動,也展現其重要性與 活躍程度,進而連結今日台灣觀音寺廟的祭 祀盛況與傳統藝術美學;同時,也是我們進 行中永和地區古老寺廟的導覽與參訪活動 時,重要的前導學習及知識殿堂。 成貿易往來的「郊行」組織,商業興盛,是 當時重要的交易碼頭,亦是臺北盆地的貨物 集散中心。 漢移民在臺灣落地生根,生活漸趨穩 定,為尋求精神寄託,常奉請原鄉信仰來臺 祭拜。艋舺龍山寺自福建晉江安海龍山寺分 靈而來,主要由泉州晉江、惠安、南安三邑 人合資興建。乾隆三年(1738)五月十八日 開始興建,歷時兩年竣工,自此成為三邑移 民的信仰中心,也是決議公共事務的集會場 所。 艋舺龍山寺採坐北朝南的方位,由前 殿、正殿、後殿與左右兩護廊,形成進深三 殿的宮殿式格局,從空中俯瞰整座廟宇,即 呈現一個完整的「回」字,顯現其尊貴地 ↑正殿模型與展場。 ↑艋舺龍山寺展覽。 Museum Under the Microscope 不只滿足你的視覺 展.開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