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74期

Museum Under the Microscope 不只滿足你的視覺 展.開 6 「慈 悲自在─遇見觀音」特展共展出42 件形象各異的觀音文物,大抵依照 年代演進,安排展區動線。從「現身」展區的 十餘件文物中,即先瀏覽觀音信仰踏入中國土 地後的諸法相及其男女相變化的過程,接著進 入以觀音女性化、中國化為主題的「造化」展 區。信徒因為信仰、社會背景、心理需求等因 素,歷經長時間的轉化,將遠在他界的觀音菩 薩,拉近至中國土地,成為有名有姓還有出生 背景的中國女神,這是漫長的「內化」過程, 是觀音信仰能在斯土傳播乃至生根繁衍的重要 因素。 觀音性別的議題,歷來有許多研究與討 論,因為民間所見的觀音塑像與畫像多為女 性,但在佛典裡卻是以「善男子」、「勇猛丈 夫」稱之。而在《悲華經》裡,亦稱觀音是轉 輪聖王的太子,具有華貴的王子形象。表現在 具體創作裡,出現了有鬍子、袒胸且體態壯碩 的觀音形象,例如敦煌壁畫、印度造像等,標 示著觀音的男性特徵。值得注意的是,依據菩 薩慈悲度人,隨類應化的特質,觀音是男是女 沒有差別,也不成問題,何以傳播至中土後, 女性形象的觀音造像卻深受歡迎,普及民間? 我們從幾個角度切入,試圖釐清這個問題,也 將其呈現在展區之中。 (1)慈悲的菩薩 菩薩,即菩提薩埵(bodhi-sattva)。菩提是 覺、智、道之意,薩埵則是眾生、有情,因此 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 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 就佛果之修行者。其中,觀音菩薩雖早已成 佛,卻因為誓願救度眾生而常住人間,愈顯其 慈悲救苦的大愛;而對於世間凡人而言,無私 的母性,應是最能表達「慈悲」的特質之一, 所以兩者易於連結。 (2)理想的女性 人類學家桑高仁(P.Steven Sangren)以觀 音、媽祖與西王母為例,提出「女神」們具 有不婚不育、超越性別的純潔特質以及「母 親」角色特有的包容性、調和性和聯盟性的 功能,愈加突顯出女神與女性,兩者之間的 絕對差異:女神兼具神聖與理想女性的本 質,絕非人間女子。如此理想、正面又貼近 中國社會需求的神祇,必然讓人易於接受, 進而崇敬不已。 (3)藝術的創作 佛菩薩的造像,必須遵行嚴格的經典儀 軌,但色身融相,雖類人天,相好莊嚴,奇 特超絕,世無可比。」可見具體造像的高難 度除了經過嚴謹訓練的造像者外,匠師如何 塑造世間難以比擬的佛菩薩相貌,以因應人 們所需?常見的方式之一,是在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的種種造像原則裡,擷取白毫、手 相、足相等顯著特徵,加上匠師的創作或是 參考帝王貴人之相,形成更自由多元的藝術 典型。溫柔慈悲的觀音菩薩形象,自然也成 為匠師創作的典型之一。 (4)妙善公主 觀音女性形象的產生與民間各地方流傳 的故事有密切關係,透過靈驗事蹟的口耳相 傳以及化為文字的小說、筆記、戲曲、寶卷 等,已逐漸改變原來佛教經典裡的描述,形 成具有濃厚本土色彩的佛教文學作品。依據 精彩動人的傳奇故事,造像也隨之轉變。其 中妙善公主的故事綜合菩薩慈悲和中國孝 道,不僅處理了佛教出世與家庭倫理的衝 突,也對婦女崇敬觀音的風氣有所影響。 妙善公主的傳說源自何時何處,至今未 有切確答案。一般以宋代流傳的《香山寶 觀音菩薩vs.中國女神 ↑白衣大士。 ◎卓靜美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