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74期

10 A Closer Look at Artfacts 隨著媒體來到你眼前 行動文物 觀世音菩薩 掛軸 ↑觀世音菩薩掛軸 紙本 43 x 69.5 cm ◎展示蒐藏組 元明清時期的觀音圖像在某個程度上, 反映出民間文化的影響;這個時期所流行的 觀音圖像,加入了許多「觀音」以外的圖像 元素,如脅侍、坐騎等。這些圖像元素,許 多是根據傳說故事而非單純基於漢譯的佛教 經典。這些通俗、帶有傳奇色彩的本土文 學,使觀音造像呈現出不同的樣貌。此幅掛 軸為印版畫,畫面由五個角色人物組成:觀 音、觀音手上的孩童、觀音的坐騎、觀音的 脅侍善財童子及龍女。觀音乘獅,帶著孩 童,在兩位脅侍的陪同下緩緩而來。它看起 來猶如故事中的一個場景,但實際上卻是幾 個不同傳說典故的結合。 觀音位於畫面的中心部分,頭部有圓光 環繞,披戴頭巾,頭巾與髮間有一化佛,額 間有白毫。觀音面容清秀和藹,月眉鳳眼, 端視前方,穿著連身長裙,腰間束帶,衣裙 以竹葉紋為飾。菩薩手指纖細修長,雙手扶 持一孩童,右腳彎曲平放於坐騎,左足自然 下垂,懸於蓮花之上,以雲紋為其背景,巾 帶飛舞,呈清逸之姿。 觀音左側立有善財童子,雙手合十,立 於蓮花之上,項掛念珠,身穿長袍大衣。菩 薩右側站有龍女,束髮髻飾花,衣裳有竹葉 花藻飾紋,手握「觀世音菩薩」蓮花幡旗。 雖然《華嚴經》中有善財童子參訪觀音的記 載,但此處的善財及龍女,更是受到十六世 紀開始流行的《南海觀音全傳》影響;書中 生動地描寫善財及龍女成為觀音弟子的來龍 去脈。 相較於文殊及普賢菩薩以青獅、白象為 坐騎,圖中觀音所坐外形類似獅子的神獸稱 為「獅」。觀音騎獅的圖像明代以前幾乎不 曾出現,在佛典中也無相關的記載,但在明 代流行的章回小說《西遊記》中,卻有敘述 金毛獅的來歷以及觀音如何收服金毛獅,乘 獅回南海而去的故事。 此圖的另一個重點是觀音膝上的孩童。 雖然早在南北朝時期,觀音送子的觀念就已 經存在於佛教經典中,但送子觀音的圖像在 明代以前並不普遍。明代著重婦女生育孩子 的社會角色,送子觀音信仰興起,觀音手捧 嬰孩的觀音圖像廣泛流行。近代學者認為送 子觀音信仰的基礎源於佛經,但圖像的表現 方式可能是受到西方傳入的聖母瑪利亞手捧 聖嬰圖像的影響。畫中的孩童戴冠履靴,手 中握印持筆,傳達出對仕宦前途的期許。 這件掛軸同時融合了南海觀音、乘獅觀 音及送子觀音的造型元素,顯示出觀音信仰 及圖像本土化、民俗化的結果。 參考資料 Arnold, L. (2005). The Franciscan ori- gin of the image of the child-giving Guanyin. USF Ricci Institute. Yu, C. (2001). Kuan-yi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孔 孔 孔 孔 孔 孔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