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83期

展.開 Museum Under the Microscope 不只滿足你的視覺 5 善書寶卷典藏特展 說教有理─ ◎展示蒐藏組 善 書是就勸善書,簡言之,善書教人行善去 惡,目的是鼓勵讀者承認缺失,而且努力 地修改個人道德方面的缺點,同時盡力為善。 只要人們遵循書中的訓誡,努力實踐善行,就 能得到上天諸神的獎賞,反之則會受到懲罰。 這個基於因果報應或感應陰騭的信念,就是善 書道德觀念的基礎,也是深植於中國傳統當中 的觀念。《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慶有 餘;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書經》嘗 云:「天道福善禍淫」、「作善降之百祥,作 不善降之百殃」,可見善的觀念,早已深植於 中國文化的傳統當中。 無法忽視的善念流通 近世所傳善書的濫觴首推《太上感應 篇》,成書於北宋末南宋初,託名太上老君所 傳,開篇「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是以大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 重,以奪人筭。」不論道門修仙或是求長生多 福,皆需經過善行與惡行的計算,其標準則多 半來自儒家道德規範。以「勸善」為目標的善 書,已超越了個別宗教教義的藩籬具有多元包 容的特質。而為了符合贈閱、宣講等多元的傳 播管道,有關道德行善及其相關聯的因果報應 故事,不能以生硬的教條形式呈現,通俗易懂 且親近常民生活的內容與文體是必要的流通元 素。 善書是明清以來台灣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 讀物,對道德倫理、常民生活、宗教信仰、慈 善服務、社會秩序以及出版事業等,各種層面 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究其原因,姑且不論政 治或其他功利目的,善書的流通,即代表著 「善念」的流通;善的觀念潛移默化,深入人 心,能讓人心安住,人性向善,進而改變行 為、改變群體,提供人們面對現實生活與問題 的信念,這是發自內在的力量。善的行為只要 有心,人人皆可以做到,甚至有改變命運的效 果,讓人無法忽視善書所帶來的影響。歷代統 治者、官員、學者到一般百姓,各個階層,皆 參與了這項長遠的流通計畫。今日,縱使面對 價值多元的全球化時代,廣大華人,或多或 少,仍受著善書的影響。 從宗教奉持到勸人為善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藏的民間善書,大約 一千四百多冊,種類繁多,概分為善書、寶卷 與民間宗教文獻三類,以流傳在台灣地區,介 於清至民國時期的版本最多。寶卷是一特殊的 善書種類,原為佛教宣講文本,至明清時期, 內容增添道德勸化與文學性,使明清寶卷除了 民間宗教奉持的教義與教主修悟的體驗歷程之 外,尚有勸人為善與民間故事的特質。 2010 至 2011 年進行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已將典藏善 書中的四百餘冊進行全文數位化與整理,本次 ↑善書在民間流傳,對社會秩序和道德倫理都有莫大的 影響。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