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91期

15 史跡與博物館 Stories about Museum 殘缺之美 轉為心的圓滿 初次面對著大城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與殘 缺的佛像,想像著昔日輝煌雄偉的宮殿和莊嚴 的塔寺,實在教人難以理解相同信仰的緬甸軍 隊竟能將佛像摧毀。原來大城當時的佛像是披 上華麗的袈裟和珠寶,雕塑和寺廟外部是鍍金 的,並且鑲嵌了許多的裝飾。緬甸軍為了取得 附著在佛像、佛塔上的黃金,利用大火焚燒, 讓黃金和石質部份因冷縮熱脹而分離,因此造 成佛像的頸部、手部斷裂、散落。 瑪哈泰寺(Wat Maha That)是大城中最古老 的一間廟宇,也是遊客必來之處。在神殿外, 一尊佛像頭被一顆巨大而古老的無花果樹盤 繞,樹幹盤佛頭的奇景吸引無數遊客駐足觀賞 拍照。當地有一則關於這奇景的傳說:當時緬 軍大力破壞寺廟,這尊佛頭被砍落下來,滾到 無花果樹下,無花果樹為了保護佛頭,立刻生 出更多的枝幹將佛頭緊緊盤繞住。我不禁想到 趙州禪師庭前柏樹子的公案,如果柏樹子可以 成佛,我想這顆無花果樹早在兩百多年前的那 場戰火下,伸展出樹幹緊裹住佛頭的那一刻成 佛,無論如何,這大自然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深深感動了無數人的心靈。 文化交流 佛塔風格紛繁 大城的佛塔建築風格多元而豐富,雖然經 過戰火和歲月的洗禮,仍然不失其古樸的美 感。佛塔,梵文稱為窣堵波(s t upa)、或塔婆 (thupa),在古代印度是半圓形土堆狀如饅頭的 墳墓。釋尊入滅後,「窣堵波」不止是墳墓之 意,已有紀念之性質,據說阿育王為了弘揚佛 陀的教義,除了各地宣揚佛法,並重新將佛陀 舍利收集,分為八萬四千份,一一建造佛塔供 養,以紀念佛陀的聖蹟。馬哈泰寺的佛塔保有 高棉婆羅門教風格的元素,紅磚層層堆砌,散 發出莊嚴典雅的平靜。另外還有崖差蒙空寺 (Wat Yai Chaimongkhon)是斯里蘭卡風格的吊 鐘形式,因受戰火摧殘較少而保留較為完整的 建築。圍繞在佛塔周圍的佛像林立,頭上多有 火焰螺旋高肉髻,結跏趺坐,右手觸地降魔, 左手置於下腹成禪定姿態,如果您仔細端詳會 發現每尊佛的面容都不同,最亮眼的是每尊佛 都披上了金黃色的袈裟,在陽光下備顯莊嚴神 聖。 大城古都面積遼闊廣大,除了眾多的佛寺 塔廟,還有邦芭茵夏宮、碉堡,並設有博物館 和歷史國家研究中心,礙於篇幅有限,拋磚引 玉,愛好史蹟與博物館者不妨計劃安排一趟泰 有魅力的古蹟之旅。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