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93期

16 珠玉之網 漢寶德八十回顧展 回味一代館長風采 本 館七樓的生活美學館去年11月9日配合 北京法海寺特展揭幕,特邀擔任中國美 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獲獎無數的吳海燕女 士,發表以法海寺文化遺產進行再創作的作品 「朴緣」。本刊專訪吳海燕,從明代佛教壁畫 的影響到當代文化創意的表現,一覽藝術家心 中法海寺的藝術風景。 問:請問您這次參觀宗博館法海寺壁畫特 展的感想是什麼? 吳海燕(以下稱「吳」):我覺得採用多 媒體呈現法海寺視界的手法很出色,等比例投 影極富臨場感。法海寺壁畫展現了明代從精神 到生活的整體面貌,因為當時宮廷制度完善、 製作講究,所以繪畫嚴謹度高,各種動物、人 物、法器、自然界、花卉都面面俱到。將時代 的繪畫跟宗教相結合,濃縮成明代精神的背 景,這點相當珍貴,我很喜歡。 問:您曾以法海寺為題進行跨域表演,此 次也運用其壁畫元素進行再創作,對您而言此 題材有何特殊性? 吳:我過去著重於展演壁畫所衍生的情 境,以及復原明代的香道、茶道等文化景象。 以前從古道走向法海寺時,看到兩棵北京少有 的白皮松,整整一千七百多年還佇立著,我深 受感動,一入寺腦海就浮現當年香火興旺的情 景。我覺得若 無人重視這部 分的話會很可 惜,所以與國 家簽約來發展 文化歷史,為 「朴緣」取得 了正式授權。 問:您向來善於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發 揮紋樣創意,請問在這次創作上您是如何思考 轉化傳統元素的? 吳:我認為這麼做可以活化當代時尚、融 合世界文明、傳達和平理念。受法海寺震撼 後,我想透過品牌經營傳統文化,讓大眾藉由 作品對法海寺心生嚮往,也能懷想佛教當初傳 入北京時的景況。明代的傳統風氣穩定了制度 與社會,因此我在設計上利用熟知的五行元 素,希望能讓人思考自身的屬性與不足之處, 並傳達缺一不可的「共生」概念。沙漠和海上 絲路曾是文化傳遞的媒介,而「朴緣」首推絲 巾的用意,就是要連結我們的雙手雙腳,勾勒 出世界的絲綢之路。 遇見吳海燕 文創法海心視野——法海寺壁畫特展人物專訪 ◎企劃組 賴玫靜報導 ◎企劃組 賴玫靜報導 去 年十月,適逢榮譽館長漢寶德先生80 生辰,為感念其各階段藝術成就,國 立歷史博物館邀集本館及漢先生曾主持的建 築、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界相關單位共同舉辦 「築人間-漢寶德八十回顧展」,宗博館提供 漢館長在位時精心策劃的四檔展覽攝影,以及 邁入花甲之年書寫的二幅心經書法作品,表彰 他為本館立下深厚基礎之貢獻。開幕記者會 中,本館多位同仁出席交流,亦委請代表接受 主辦單位的贈禮與致詞,曾任漢館長秘書的副 執行長范敏真受邀至展覽座談會分享對漢先生 的近身觀察時,談起推廣兒童生命教育的他, 與來館參加活動的孩童同樂,展現不同以往、 饒富生活感的活潑形象,於今漢先生仙逝,回 憶點滴浮上心頭,莫不令人深刻感懷。 《交流‧互動‧報導》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