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95期

5 人文化物,人類的智慧、技術製作了種種 物品,這些物件的作用包含了生活實用與精神 寄託。人類的創作除了物品還有許多無形的音 聲與動作的表現,都涵蓋了思想、情感與物品 製作背後的意義。在這個地球上,人與自然、 人與萬物、人與土地、人與社會是如何共生並 且不斷的嚮往更好的未來發展的?而且如何面 對自己、如何取得身心靈的平安與快樂?種種 跡象在圖書館、在學校、在寺廟教堂等等場域 中都能獲得知識與教化,尤其是博物館保存了 物件、標本與影音記錄。 博物館是文化的載體,保存有形與無形的 文化與自然資產、詮釋文明的演化、從事文化 溝通與教育。當代的博物館更需迎向社會、關 注社會脈動,運用文化資產的價值去開發新的 社會動力、新的社會經濟產業,甚至促進國際 間的文化交流與協調合作。博物館的角色在近 世紀的演變很大,由保存文物、展向文化教 育、推動文創產業、更展向推動社會和諧。博 物館是個多元的文化企業集合體,今天博物館 人員的專業需求是跨領域的,我們需要一群來 自不同專業、熱愛博物館事業與熱情推動社會 和諧發展的人協手合作。 世界宗教博物館經歷十四年餘的努力與社 會善心人士的捐贈、支持,已立下良好基礎。 本館今後如何迎接社會轉型、面對博物館角色 發展的新挑戰,在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展覽教 育工作之外,更加拓展其功能,與心道禪師領 導的靈鷲山佛教教團共同展向一個新的文化企 業體,與社會大眾共同分享文化資源,共同將 文化、教育與宗教事業一體共謀社會和諧、共 同扶持合作,使社會大眾步向尊重、和平、博 愛與護養綠色的地球。這條路其實不遠,就在 一心。我們由感動每個人的內心做起。 今後,我希望讓本館的靜態展示之外增加 表演與影音節目,博物館整個的空間就是一個 劇場,邀請表演藝術家與裝置藝術家來館設計 演出,與觀眾共同參與展演。觀眾與展演者不 是相對的,而且合作的關係。 本館的數千件重要典藏不是只鎖在庫房暗 室中難見天日,而是使觀眾容易觀賞全貌而且 分享個人見解的管理運用。而且透過資訊系統 與國際宗教文化機構的文物系統相互連接,保 存文物的機會與能力不盡在我。 我希望本館的觀眾老少咸宜,改善展示區 效果與內容,讓特展的推出受社會關注,在規 劃特展時同時規劃觀眾來源與需求。 本館的生命教育展教活動由館內擴大到各 縣市的學校與偏鄉地區。近年來受到文化部、 教育部、新北市府等公部門的支持外,更因王 永慶先生教育基金會與王月蘭慈善基金會的補 助,辦理了多場活動,頗多肯定。希望有更多 的國內外講堂或文化教育單位與我們合作。 此外,我們要推動文創設計產品開發,提 供民眾美化生活應用與供養的工藝品或用具。 使生活的美感隨手可及。 總之,博物館是透過大眾合作、支持、參 與才能成就的事業。 博物館能做什麼? 文化教育、推動文創、推動社會和諧 ◎陳國寧 館長 館長的話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