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98期
25 人間佛教的出現,讓佛法進入一般大眾的生活, 也讓佛法變得更容易親近與實踐,對佛教觀念的推 廣與傳揚,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諸佛走入人間-大足石刻的世俗化 早期克孜爾石窟仍富含西域龜茲民族的藝術形 象與裝飾風格;受南朝漢族文化影響,開始出現「秀 骨清像」、「褒衣博帶」等主要特徵的雲岡石窟; 而龍門石窟中,依照武則天「聖顏」摹刻盧舍那佛 像,成為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標誌,從這些佛教造像 風格中,能看見佛教入東土後的轉變歷程。直到起 于初唐,鼎盛於兩宋的大足石刻,境內主要造像皆 出自宋代,其雕刻風格最大特點就是儒、釋、道三 教合一的文化思想內涵,無論是宋代湧現的祖師式 佛像、或是各式世俗化的觀音,甚至市井鄉野的生 活化場面,這使大足石刻在中國石窟藝術史、甚至 整個世界石窟藝術史中別樹一格,顯現發源自印度 的佛教與石窟藝術,在此完成中國化、民族化、世 俗化、人間化的重大轉折與歷史傳承,也看出此時 佛教自身發展的基本方向與意旨。大足石刻的人間 佛教具象化形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走下神壇的諸佛菩薩像 二、援儒入佛,孝是成佛或往生淨土的根本法門 三、世俗生活的佛法禪機 大足石刻的出現,可以說是最具中國風格的石 窟藝術的典範,為石窟藝術揭開新的一頁;其佛教 義理及其藝術形式的重大轉型,更集中體現了人間 佛教思想的萌芽和泛觴。因此,大足石刻不僅是具 高度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其與人間佛法「教化人 類、改善世間、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意旨隔世遙 相呼應,是佛教史中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左上:寶頂山-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 左下:寶寶頂山-地獄變相 - 養雞女 右:寶頂山-六道輪迴圖 特展回顧之二 大足石刻學術論壇 大足石刻 與人間佛教思想 的初萌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