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99期

3 主流文化有強烈的滲透力、融合力、認同力、凝 聚力與自尊力,最後形成一種集體人格與精神價值。 文化來自生活、來自地方、來自傳承、也來自 傳播,他是不斷滾動、吸收與再造而形成的生活方 式,在當時就是時尚。 文化力往往隨著經濟、政治、宗教信仰、市場 機制、族群移動、甚至環境變化而產生變動。文化 力能感動人心、形成社會動力、能發展成文化產值。 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活動的起點與終點都是文 化」、「經濟發展本質上是一個文化過程」、「賺錢, 是以貨幣的形式達到非貨幣目的」。這個看法與博 物館推動文創的意義是一致的。博物館推動文創產 業不只為財源利益,其實最大的文化產值仍是文化 力量。 近百年博物館的角色與任務有三大轉變: 1. 以文物為本的四大功能推動( 1980 之前)。 2. 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與社區文化發展( 1980 ∼)。 3. 21 世紀的博物館更展向創造文化產值與推動城鄉 經濟發展。 博物館是文化的載體,若未能活化文化力,則 只是個冰冷的文物存庫,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無 法創造文化產值。創意經濟的概念著重在文化商品 與文化服務對區域經濟所能發揮的功能。 人類經濟發展的過程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 會、科技社會, 20 世紀進入資訊時代。許多學者認 為「文化」資本將會帶動第 4 波經濟的時代,而且 已經來臨。 許多國家興建博物館,重新整頓破舊的歷史聚 落、街市、建設藝術村、文化園區等,發展新的文 化空間,謀求文化再生與旅遊觀光經濟同時發展。 今年七月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在米蘭舉辦國 際博物館大會,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都是「博物館 與文化景觀」,希望博物館專業界與社會大眾注意 這個議題。呼籲博物館對其文化景觀資源的合作發 展。希望各類博物對其文化景觀負起妥善的管理與 維護的專業責任,除了保護好文化與自然資產之外, 還應結合週邊的環境、人文、商業、生活、經濟共 同開發活動;與旅遊事業共謀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質 與力量;博物館與社區居民建構合作共生的關係, 活化區域文化、維護與創新文化景觀的經濟脈絡, 共創文化產業,營造一個產業鏈的聚落。 如何由營造生活文化去形成新的經濟動力呢? 例如,邀請廠商投資維修歷史建築、老街創造文化 景觀區;邀請畫家、音樂家、作家、藝術家、工藝 師共同參與社區建造工作室;美術館、博物館、畫 廊、圖書館與公演場所等合作舉辦展覽與文教活動; 以景、物、人、產業去推動歷史、藝術文化與經濟 的交流力,不僅可帶動文創產業,也建構了在地文 化認同;更結合數位資訊科技傳播教育,利用文化 資產創造文化力與文化產值。 五月至八月本館推出一項珍貴稀有的傳統刺繡 藝術-雀金繡特展。特邀中國指定的雀金繡無形文 化遺產傳人洛陽王麗敏院長合作,提供四十餘件作 品展出,並邀國內刺繡界愛好者共同舉辦論壇,探 討傳統刺繡與文創產業發展。本期季刊特以專題報 導之,共享。 博物館文化力與 文化產值 館長分享 館物館之門 文/館長 陳國寧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