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00期

21 蘇海涵神父 (Fr. Michael Saso) 紀錄找些蛛絲馬跡吧! 根據耶穌會文件,蘇神父加 入耶穌會後,先至馬尼拉的神學 院受訓,直到 1961 年成為神父, 1965 年於新竹天主教華語學院服 務,1968 年之後,遠赴英國學習 語言學,同年出版「新竹的節慶 與習俗」。在台期間,深入研究 道教科儀、佛教儀軌,並蒐集許 多道教珍貴的文獻與紀錄片。 透過宗教對話 促進理解 1965 年發生重大而影響深遠 之事。此年蘇神父調派至新竹服 務,而同年 10 月「梵蒂岡第二 屆大公會議」教廷頒布了影響後 世重要文件之一:「教會對非基 督宗教態度宣言」(Declaration De EcclesiaeHabitudineAdReligiones Non-christianas),其重要精神即是 重新反省福音和文化的關係,強調 「在地化」之必要,因此影響了 天主教華人禮敬祖先的節慶儀式。 或許是蘇神父對於東方文化 的偏愛,也或許是梵二會議影響 蘇神父對於亞洲宗教的關注。丁 神父爽朗地說著:「影響是一定 會有的。但天主教不摒棄其他宗 教裡真與聖的因素,以福音來看, 我們欣賞不同宗教,同時我們也 謹慎小心,因為有些宗教領袖是 騙子;當初基督宗教也向非猶太 人宣傳福音,欣賞不同文化之美, 並且看重他們與之往來。而當今 許多社會衝突,來自於操弄宗教, 因此宗教對話很重要,透過對話、 促進理解。」 丁神父認為眾多宗教相同之 處即是慈悲、追尋內在自由(不 被慾望控制的自由),以及非暴 力解決問題。宗教依然能幫助我 們現代人恢復力量,繼續面對生 活的挑戰、回應社會的變革。 天主真理之光 照耀東西方 天主教傳揚基督是「道路、 真理與生命」,教會勸告其子女 們,應以明智與愛德,同其他宗 教的信徒交談與合作,為基督徒 的信仰與生活作見證。蘇海涵神 父即是一例,他成為正一派道士、 佛教天臺宗和尚,而在旅居日本 期間他卸下神父長袍,然而終究, 數年之後他依然重回主的懷抱, 在美國繼續服侍基督。除了成為 美國重要的道教學專家之一,他 亦成為促進東、西文化互相溝通 與理解的重要角色。 民吾同胞,基督之愛不因宗 教信仰不同而發生任何歧視與虐 待,人類如手足緊密相連,聖經: 「誰不愛人,即不認識天主」。 蘇神父當時必定以此心「在外教 人中保持良好的品行」,付諸行 動成為道地道士,並蒐藏道教等 民間信仰的木雕神像及文物。將 這批神像捐贈給具有相同價值與 理念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正是這 批文物所相應而合適的典藏之處。 台北利氏學社 台北利氏學社於 1966年由甘易逢(Yves Raguin, 1912-1998)、雷煥章等耶穌會士所創 立。其名「利氏」乃為紀念四百多年前赴中 國傳教的開拓者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 1610)。在初期,學社致力於探索中國文 化、宗教與社會,在國際漢學領域占有一席 之地,並從中發展出辭典編纂的使命。歷 經五十餘年的努力,利 氏學社出版了全世 界規模最大的《利氏漢法辭典》(Le Grand Ricci)及其他多種雙語及專門辭典。 資料來源:耕莘文教院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