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13期

14 ―「從千年搨本美學看書法與篆刻創作」講座 線條無語 能辯其雄 講師:李蕭錕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 ( 退休 ) 整理報導 / 許同孝 世界宗教博物館當期特展「愛與和平兩岸書法 交流展」開展至今,吸引許多書法藝術愛好者前來觀 展,期間舉辦的各場講座也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12 月 21 日下午,宗博館宇創廳再度邀請策展人張志 鴻老師與參展書藝家之一的李蕭錕老師,值得一提的 是,張志鴻老師多年前也是李蕭錕老師的學生,今日 師生同台,以「從千年搨本美學看書法與篆刻創作」 為題,展開一場精彩的對談。 本次講座主題將宗博館另一特展「千年摩崖刻 經碑拓展」與「愛與和平兩岸書法交流展」緊扣,從 具有千年歷史的摩崖碑拓,延伸到書法及篆刻的創 作,因此,講座首先提到所謂「碑」與「帖」之間的 分別,所謂「碑」,就形式上多為豎式,目的是將名 人事蹟或是名勝沿革刻於石頭或崖壁之上;「帖」則 多為橫式,常見於臨摹許多知名書跡以流傳,書寫於 「帖」上的文字通常都極為工整嚴謹,後人臨摹後刻 在木石等材質上,再經過拓印,供人學習或是欣賞。 由於使用工具不同,碑與帖的字體也各異其趣,例如 帖多刻於木板上,刻工較為銳利,因此字體顯得秀氣 典雅;刻在石材上的碑則顯得工法較為鈍些,加上多 以「鑿」法為之,字體則顯得斑駁蒼勁。 提到千年搨本,不得不提到那些雕刻在石壁山 崖上的碑文,對此李蕭錕老師分享了自己過去親身前 往四山摩崖尋訪重要碑刻的經歷,同時也向大家介紹 「碑學」與「帖學」的研究歷史。「碑學」誕生更早, 在漢朝與魏晉南北朝時,即有碑學的審美及創作,尤 以魏碑為勝;至於「帖學」則是宋元時期蔚為主流的 創作風潮,主要以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與王獻之父子二 人的書法最為推崇,稱為「二王」,父子二人皆為後 世尊崇的書法大家,但字體各有其擅,王羲之的行書 率性瀟灑、王獻之的草書潤暢風流。然而進入清代, 由於大行「文字獄」的高壓統治,文人們為避禍端, 「碑學」再度興盛回歸成為主流,當時如阮元、包世 臣等人皆為研究碑學的大力推手,阮元更提出了「北 碑南帖論」,而康有為更提出了「魏碑十美」,表達 自己對魏碑書法藝術的推崇。兩位老師各自抒發自己 對於碑學及帖學的見解,一來一往的交流,讓講座更 顯精彩。 不只是書法,碑帖的美學也大大影響了篆刻創 作,同時擅長書法與篆刻的李老師藉著投影片的輔助 說明,讓大家體會從書法轉為篆刻創作時,印章上的 「單刀」技法對照「雙刀」的美學之趣。無論是碑學 或帖學,對後世的中國書法創作都帶來極大的影響, 更影響了國外書法家的創作風格,講座中特別介紹日 本的兩位現代書法家手島右傾與井上有一,兩人受到 中國書法藝術的薰陶與激發,分別以風格鮮明的作品 立足於國際藝術舞台。李蕭錕老師準備了大量的圖片 作為輔助說明,對每幅碑搨或書帖一一解析,讓大家 認識歷代書法家的特色外,對書法藝術欣賞與學習有 更深入的體驗。 李蕭錕在講座中曾提到:「線條的雄辯」是歐美 對於中國書法的藝術評論,書法以線條評論其高低, 藉著線條的律動帶出美感,所有的境界與感悟自不須 言語述之。千年搨本的傳承刺激了後世無數作品的誕 生,宛如一丁火苗燃出整個夜空的煙火,期許台灣未 來能從古典書法出發,發展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創風 格。 人文講座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