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14期

25 國際 教育的方式提供婦女及孩童學習的機會。 新加坡宗教與社會哲學中心代表表示:西方國 家常有「難民多為恐怖分子」的迷思,事實上,他們 卻是第一批恐怖主義的受害者。因此,當我們討論難 民議題時,並不只是慈善的行為,背後尚有更多深入 的政治地理因素,此時宗教能代表道德正義並介入。 他也提到,在伊斯蘭教地區建立難民收容所是一種責 任,在古蘭經中也曾有著提供非穆斯林身份的難民庇 護與照顧的內容,因此,關懷、協助難民是不分宗教、 種族的集體義務。 佛教代表、靈鷲山教育院研究中心主任賴皆興說 到,對於難民問題,必須運用佛教精神中的「慈悲」, 「如何解除難民的痛苦」成為重要的課題。然而,佛 家也說「悲智雙運」,有慈悲心還需有相應的智慧, 才能有實際的作法。最後賴主任並指出,「難民」不 該是單純的「議題」,而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沒有 人可以置身事外。 愛的援助行動 沒有國界 曾與難民兒童近距離接觸的藝術家陳羅克老師, 分享了他的親身經驗。身為與難民毫無關係的東方 人,獨自在國際上奔波時,時常受到異樣眼光;每遇 此刻,「慈悲心」是陳老師給予自己的勉勵,期許自 己付出更多的慈悲與愛。他曾遇過一個親眼目睹父親 被擊斃的難民小女孩,從此臉上再無笑容;然而透過 書法畫畫的療癒,卻能重展歡顏,對陳羅克老師來 說,這一刻比什麼都值得。因此他成立藝術關懷無國 界 NGO 組織,希望大家共同加入,能夠第一線直接 關懷難民。 透過不同的領域、宗教的來賓交流與討論,會後 的問答更激起熱烈的迴響,對於難民在新環境安身後 如何立命?如何解決、消弭難民問題?都是大家共同 關心的議題,希望透過這場對談,讓慈悲關懷的能量 匯聚,更期待未來可以透過更方串連、共同合作,發 揮力量,讓愛無國界,世間和諧。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