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06期

18 觀音聖誕 慈悲救世 雙慈信仰 ─觀音與媽祖 輯 / 楊振暉 觀世音菩薩聖誕: 農曆二月十九日 ( 國曆四月四日 ) 每年農曆三月一大盛事「台灣瘋媽祖」,而觀 音菩薩與媽祖是最為我們熟悉的女性神祇,祂們的 角色重疊又多變,卻又殊途同歸。在傳統男權高漲 社會文化裡,是最早的女性代言人。 觀音信仰 源自印度 觀世音來源,或是基於波斯的女性水神 Anahita,或是希臘的阿波羅神與印度濕婆神的混合。 印度觀音的信仰,重要淵源之一是寶馬救海難傳說。 自古流傳在印度大陸南端,有解救「黑風海難」「和 羅剎鬼難」的信仰。南印度人視觀音菩薩為海上守 護神。「稱名救難」信仰是古代印度觀音信仰起點, 從「救海難」到「救一切難」,最終以普門品為總結, 形成一完整的觀音救難信仰體系。 「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所住的普陀洛伽 (Potalaka),位於印度東南沿海地方,因此受到航 海者、沿海漁民的崇信。不論在印度或中國,信眾 與觀音的關係,常透過感應故事中信眾所遇見的 觀音而建立,其形象逐漸中國化,印度佛教中的 Avalokitesvara,逐漸揉合為中國的觀音。12 世紀以 後,印度佛法滅亡及南印度觀音道場消失,華人最 終以浙江梅岑山取代南印度的普陀洛伽山。 觀音信仰在中國發展過程中,除了北傳佛教體 系外,民間觀音信仰、道教化亦是重要力量。另個 特色即是「女性化」,在印度、西藏、斯里蘭卡或 東南亞,觀音都非女性菩薩形象,中國早期觀音亦 非如此,然觀世音菩薩具大慈大悲精神,頗具女性 特質,始自唐朝,觀音即出現女性菩薩形象,而至 來自尼泊爾的 16 世紀觀 世音菩薩鍍金青銅像 ( 大 英博物館 ) 圖片 / 維基共享資源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