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08期
21 刺繡工藝與宮廷繡匠的尊嚴。 另外一件獨具特色的繡品則是「梵語日月光紋 25 條繡袈裟」,袈裟上的梵文是引用自 15 世紀中 期朝鮮五大名寺之一的金剛山榆帖寺所藏板的造像 經,以其中的梵文真言作繡稿而製。袈裟中間的日 月紋刺繡,上方為代表太陽與力量的三足烏鴉,下 方則是代表月亮的月兔搗麻糬。而在袈裟四角的位 置繡有「天」與「王」字樣,象徵著四天王的護衛。 當縫紉每一條布時,皆會留下 3 公釐的空隙,而此 空隙稱為「通門」,25 條袈裟共有 332 個通門。因 為通門象徵著佛陀透過此門帶來對宇宙真理的領悟 之義,所以縫製通門時,會依不同品階的袈裟而唸 誦九佛或七佛名號。 韓女士為保存傳統佛教藝術而跨越宗教信仰, 為世人帶來珍貴美好的文化遺產。藉由本次特展所 呈現之技法繁多、繡工精巧的佛教刺繡作品,觀眾 可以一窺韓國傳統刺繡在古老佛教儀式中所呈現的 莊嚴景象,並認識其中的藝術美學與信仰內涵。 了傳統技藝背後深厚的文化背景。 本次展出的多項物件正是用於儀式中的莊嚴用 品,例如「南無大聖引路王菩薩繡幡」主要用在稱 為「侍輦」的儀式階段來引導隊伍,象徵迎接亡者 的靈魂前往法會道場。一般多是在布料或紙上書寫 文字,但韓女士用盤金繡法按筆劃紋理繡製出菩薩 名號。此盤金繡法是用特製的捻金線依字型盤旋圍 繞,再用相似顏色的繡線將捻金線固定於緞面而成。 使得字體更顯厚重富麗,也充分表現出菩薩名號的 神聖莊嚴。 而當儀式在戶外舉行時,用來運送佛像、經文 和牌位的「輦」,象徵著對諸佛菩薩或靈魂的隆重 迎接。輦的周圍除附有佈滿彩色絲綢布料且可開闔 的遮陽棚外,通常會裝飾一套由玉、玻璃珠、繡品 和編繩所組成的「輦垂飾」,有蓮花、牛角杯、蝴蝶、 蝙蝠與石柳等造型,造型源自於朝鮮時代參加佛教 儀式的信徒們所供養之隨身配飾。現存於韓國寺院 的輦垂飾,具記載為大韓帝國 (1897-1910) 純宗皇 帝的皇后純貞孝皇后為求國泰民安,而命令宮廷繡 女製作 100 套後賜予全國著名寺廟,反映出精湛的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