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03期
15 以及臺北大龍峒保安宮均有邀請經文社前往誦經交 流的紀錄,可瞭解經文社在日治時期的活躍程度。 這些社團雖各司其職,但成員卻相互重疊,隨著時 代演進,日治時期講善堂已不再傳遞聖諭,社團功 能逐漸淡去,而經文社的影響力則延續至今。 一甲子與鄰里、信眾的交流溝通,為天壇建立 良善的關係,信眾為感念蒼天的庇佑及經文社的誦 經助念,期間陸續向繡莊訂製織繡品以酬神還願, 使信眾、繡莊、寺廟三者交織出綿延的關係,即便 現今天壇已鮮少再收受這些織繡品,也不影響信眾 對於天壇、經文社的熟悉,對於蒼天虔敬的心,而 這些織繡品也為天壇、經文社的過去做了最佳的歷 史見證。 繡品的故事分為三大主題,分別為「功能」、 「工藝」與「紋飾」,藉由不同的切入角度來瞭解 寺廟織繡品的內涵,展場針對工藝部分特別製作九 公尺長案,以時間軸方式展示織繡品隨著時代的演 進,方便觀眾清楚瞭解織繡品使用的媒材、技法風 格的轉變。而在紋飾介紹,特別設置磁鐵板互動區, 讓觀眾瞭解這些織繡品紋飾背後的寓意同時,亦能 《講善堂桌圍》,年代約 1935 年 織繡品, 112 × 105cm 上襬繡有「講善局」三字,並以葫蘆、芭蕉扇、寶劍、令牌、 蝙蝠紋等趨吉辟邪紋飾陪襯。下襬繡有佈滿麟紋之四爪盤 龍,二側分別繡上鳳凰于飛和祥獅戲球圖飾,盤龍下方繡 上江崖海水紋,表示綿延不絕、福山壽海之寓意。由其織 繡媒材、風格研判,為本展覽中年代最早的一批。 內容出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臺灣首廟天壇 寄存古物調查研究與登錄建檔計畫 成果報告》(臺南:國 立臺南藝術大學,2016) 《經文社桌圍》,年代約 1935 年, 織繡品, 112 × 105cm 上襬框內繡有「經文社」字樣,並以雲朵紋、葫蘆紋、芭蕉扇、 蝙蝠紋作為裝飾。框內文字及主題紋飾均以金色為主色,文字 以淡綠色鑲邊。桌圍四周繡上喜鵲、梅花組成的「喜上梅梢」 圖案飾帶。整體畫面藉由同色系的繡線製作立體浮凸的效果, 與國民政府遷臺後的配色及繡製風格均有很大的差異。 內容出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臺灣首廟天壇寄存 古物調查研究與登錄建檔計畫 成果報告》(臺南:國立臺南藝 術大學,2016) 自行運用巧思構圖完成一張屬於自己圖樣創作。 本次展覽別於一般織繡品的展示方式,由於這 批織繡品具年代歷史,繡品纖維格外脆弱,除了溫 溼度環境的控制,為減少展件纖維負擔,規劃以木 作展檯方式進行陳列。而為使民眾得以更近距離欣 賞這些織繡品,博物館特別附帶放大鏡的門票設計, 方便民眾能夠在展場中觀察展品的繡法、媒材使用 的變化。規劃體驗觸摸區,請臺南市傳統繡莊師傅, 將展區繡品所使用的技法進行樣本製作,除了提供 觀眾視覺的欣賞之餘,亦能透過親手觸摸,來感受 這些織繡品的紋理,瞭解織繡技法學習的不易。 展出期間,特別邀請臺灣首廟天壇調查研究計 畫主持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黃翠梅教授 以及臺南市傳統藝術保存者-光彩繡莊林玉泉老師 傅,就典藏登錄及文資保存的知識與臺南繡莊為寺 廟、信眾服務的角度作經驗分享,講題內容精彩可 期。博物館誠摯邀請您,一起隨著時光前進,在瞭 解敬天信仰、臺灣首廟天壇背景、欣賞這些傳統民 間工藝同時,感受這變與不變的寺廟織繡品故事。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