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03期
14 特展報導 繡裡乾坤─寺廟繡品的故事 【臺灣首廟天壇收藏精選】 文/展覽蒐藏組 鍾偉愷 展覽名稱:繡裡乾坤-寺廟繡品的故事【臺灣首廟天壇收藏精選】 展覽時間: 2017 / 8 / 01 (二)- 2017 / 10 / 8 (日) 展覽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六樓.第一特展區 主辦單位:世界宗教博物館 合辦單位:臺灣首廟天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 大暑之際、荷月之時,世界宗教博物館與臺灣 首廟天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合作,舉 辦「 繡裡乾坤─ 寺廟繡品的故事」特展,透過臺灣 首廟天壇及寺廟織繡品兩大主題,以天.地.人為 主軸串聯,介紹「天」的信仰、臺灣首廟天壇、經 文社,以及天壇蒐藏的織繡品精選,講述人與天的 關係、地方社會發展以及寺廟、信眾賦予織繡品的 文化內涵。 臺灣首廟天壇,俗稱「天公廟」,位在臺南地 勢最高處「鷲嶺」,廟址為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奉明正朔並築壇代替 明朝天子祭拜天地的地方,於咸豐四年(1854年), 地方仕紳向朝廷請願建廟獲得官方支持,遂而官民 集資興建,完竣之後正式定名為「天公壇」。然而 因「天」並無確切的形象,古人惟恐擅自刻鑄「天」 的神像,恐有褻瀆之意,故於創建初始即以刻上「玉 皇上帝聖位」的木牌供奉,此信仰觀念傳承至今, 也成為天壇的特色之一。其後臺灣首廟天壇靠著信 眾響應募捐集資,歷經多次整修、擴建以及日治末 期的廢廟危機,展現出信眾對於「天」堅定不移的 信念,每逢一年初始,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 信眾絡繹不絕前來向天公祝賀,並祈禱新的一年國 泰民安,亦可看出天壇在民眾的信仰生活佔有極重 要地位。 本展覽呈現 1935 至 1990 年代跨幅完整的天壇 織繡品蒐藏,六十餘年的歲月,歷經朝代更替,日 本投降與國民政府遷臺,兩次遭受原料與人力的短 缺,又隨著計畫經濟發展、媒材技術的革新,繡莊 一再展現其靈活的營運彈性,持續為寺廟、信眾服 務。透過時代背景角度切入,進而瞭解寺廟織繡品 的功能、紋飾與工藝;從信仰文化著手,來認識天 公信仰、臺灣首廟天壇及在展件上不斷地出現從日 治時期服務信眾至今的「經文社」。由於過去一般 傳統寺廟並不會特別將織繡品保留,多數係將使用 過的織繡品採取化掉(以火燒掉)或由奉獻者請回 方式處理,故無論是寺廟、繡莊對於織繡品的歷史 資料均不甚完整,也因織繡品保存蒐藏不易,屬於 臺灣日治時期的織繡品更是極為稀少,本展覽可看 見保存完整日治時期織繡品七件更顯彌足珍貴。 展示之織繡品普遍均繡有經文社三字,經文社 前身係為「講善局」,於清朝同治年間創立,其功 能作為天壇向鄰里信眾宣講聖諭,勸導人心從善的 訊息傳遞。後改立經文社,以利執行廟務事宜。經 文社主要負責辦理講善、祭祀等慈善事業,以及舉 行法會和神明誕辰的誦經為主,參與廟務多為士紳、 商人階層,社員經過招募、培訓、考核之後,方能 進行誦經儀式。過去經文社的誦經法會聞名遐邇, 除了神明誕辰外,府城祀典武廟、大天后宮、孔廟, 緣起 展示說明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