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02期

3 今年開春以來,國際間有許多令人不安的問題, 也有積極良性的交流,在靈鷲山四十九日的春安居, 不同往年,開山殿有一批國際來參禪的朋友,圓通寶 殿也有不少大陸內地來禪關的居士。關期間,還有 3/17-19 在印度總理倡議、文化部邀約主辦的國際僧 伽領袖集會,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會藉此討論解決當 今世界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戰,並期許發展出 統一的佛教反應,這確實引發我有所感言,仍委請總 執行長 Gabor Karsai 教授 ( 葛達鎷 ) 代表出席表達我的 敬意及建議。 我衷心認為,對應現代全球化的變異潮流,來自 佛教內部的覺醒是關鍵。我們佛教內部確實要更多這 樣的會談、彼此借鑒,與更深刻的反省,凝聚佛教整 體的能量與共識,才能不負佛陀傳承聖教的恩德,不 負佛陀交付到今天我們這一代僧伽身上的責任,讓正 法久住,持續在娑婆世界利益更廣大的眾生。 止觀 心的解藥 全球化、資訊化、消費化對傳統文化造成衝擊是 全面性的,佛教傳統叢林教育一方面急於因應,一方 面逐漸傾向知識的累積,或是教條化的背誦,真正核 心的實修法教反而被忽視,變得薄弱,戒律生活管理 逐漸鬆弛、懈怠。 事實上,外在環境的衝擊不是佛教的根本危機, 我們僧伽忘失根本,才是危機所在。 佛陀解脫道的止觀修習,是訓練正念、出離妄念 的核心智慧,恰恰正是當代所需的解藥,如今時代的 變遷,更凸顯「止觀教育」的真實力量,才能因應現 代快速迷妄的資訊衝擊,我們應該更加珍惜聖教。遵 循佛陀無二的教誨,皈依修證上師,是自古不滅的傳 燈。 宗教的神聖性與存在價值,來自於祂是人類慈悲 與道德的泉源,也是人類社會靈性提升的引導。佛教 各宗派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傳承的,佛教與其他各宗 教也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總體呈現,因此,各宗教之 間的關係應被視為人類文明的共生關係,是宇宙生命 智慧的莊嚴花園。 宗教交流 人類覺醒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宗教之間學習良性互動之 道,對廣大信徒的靈性成長與支持,是刻不容緩的教 育。因此,宗派之間、宗教之間,如何彼此尊重、包 容、誠懇交流、對話連結,達到一個共同利益的整體 共識是必要的努力。 我們宗教界多一分的正面主動積極、共同努力, 對提升人類的靈性與道德傳統,將是至關重要的關 鍵,也是導正因價值混亂造成的衝突對立,可以降低 物質貪著,防止地球陷入重重危機之中。 現在地球是充滿危機的,當人的貪念慾望強盛, 靈性就有危機;當物質科技取代精神文明,神聖就被 稀釋;當資訊愈多愈快速,人的生命就更漂浮和不實 際。世界的貪染已經非常極端,到處潛伏著衝突戰爭 的基因,地球生態也是面臨崩潰重整的威脅。 我們只有找到宗教共同的利益與願景,並由此產 生行動目標,也就是「愛地球、愛和平」,這不是口 號、也不只是理念,而必須是全面的引導來改善一種 與善業、解脫道相應的生活方式,才能莊嚴地球,變 成良性永續的淨土報土。 佛教要共識、宗教要共識,宣示我們對地球有責 任。唯有地球永續,人類才會永續,宗教界對人類生 命傳承有很大的責任與愛心。 唯有宗教界提升整體自覺,相互共識合作,共同 維護靈性的聖潔,讓世界不要物化、不要對立,以慈 愛轉換衝突,一起扭轉地球所面臨的危機與挑戰。 愛地球,不只環保,而是維護多元共生的全球體 系,這是做一個「愛地球、愛和平」的生活運動。我 們消費多少,就要償還多少,所以不要消費主義、不 浪費地球資源,從內心開始自我轉化,進而轉化衝突、 弭平戰爭,一起轉換地球的業力,並且透過教育來扎 根我們的行動方案,這就是我們繼宗博之後,持續推 動「生命和平大學」的目的所在。 今年宗博「世界宗教和平祈福會」在四月九日舉 辦,讓我們用「心」加入行動,一起為地球永續祈福!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