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02期
24 成功大學文學院文物館座落 在光復校區成功湖及小西門間, 在幾株與她一起成長的巨樹陪伴 下,窩在寧靜的角落,如此低調, 周圍徘徊的人恐怕都未曾注意到 她的存在。她生年不甚確定,約 是二戰結束前後;賦予她生命的 是群沒留下名號、但技藝高超的 台灣匠師;主要建材的檜木出自 台灣深山,細膩工法則傳承自日 本師傅。原先設計的目的相當樸 素,是用來倉儲,但歷史系歷屆 老師的慧眼巧手讓她成為歷史系 與哈佛燕京學社合作勘考台南史 蹟的根據地,接待過大名鼎鼎的 李約瑟,培養代代傑出文史學者。 師生一起策劃過許多文史展,如 大員記事,或與外界合作,像西 螺大橋推手。文物館已經成為歷 史系記憶中最深刻的一部份。 文物館如今已是從心所欲之 年。儘管大致健康,但風吹日曬 雨淋削去不少昔日風采。破損傷 害上面覆蓋著許多急就章的修復 補丁,黯淡灰泥於是遮蔽了鮮豔 紅磚,便宜行事的隔間和天花板 遮蔽台檜撐起的高聳大跨距空間。 歷史系秉持開放即是分享、分享 便能富足的信念,在設計師不凡 巧思協助下,在今年一月四日的 揭幕典禮中,讓大家見證文物館 再現風華,再現她那低調但迷人 的秀麗。開放、分享以及多功能 的新格局讓文物館回春,增添更 知識饗宴 遇見伊斯蘭 ─文物館的前世今生 文/成功大學歷史系主任 翁嘉聲 教授 多活力,歷久彌新。 歷史新絲路、新思路 空間改變人,但思想讓人 改變空間。歷史系在這期間也同 步醞釀新主題、新方向。透過無 遠弗屆的網路我們雖可被告知世 界各角落最細微的事,但卻對自 己周遭往往視若無睹。我們對大 學城、台南府城及四百年前熱蘭 遮城的三城故事所知零散有限, 於是啟動「校園史家」計畫;歷 史系位居以理工醫知名的成大, 卻相見兩不識,所以我們發展科 學溝通為特色的公眾史學「新思 路」;我們在理解世界時,總是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