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02期

15 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 ( 髮攢側歪者乃是依畫像之樣也,若胎偶則 從前直往後斜傾 )。 本是世尊遊化乞食之相,今意為彌陀接引 相,凡造諸佛普薩立像者依此尺寸,則無 有失差矣。 其雙腳之按法乃依畫像之為,胎偶則趺面 對開向前,而兩踵間有四指而兩巨指根相 去須作八指之分焉。 《繪畫人體量度論》、《繪畫量度經》等,是一部以轉輪王為例, 講述天神以及各類世俗人物畫像的理論著作。 《佛說造像量度經疏》,又稱《止貢佛所說身影像量譯》。 是對《佛說造像量度經》的注疏和具體詮釋注解。 「三經一疏」以獨特的量度法自成體系,藏族傳統繪畫中的 計算尺寸標準主要有「拓」 ( 柞 )、「縮」 ( 指 )、「剛巴」( 中 分 )、「乃「」」( 小分 ) 四種大的計算尺度名稱。「柘」即一頭 長或一掌之長,也叫「恰慶、協蔡、胎木」等;「縮」是一指寬, 也即拓的十二分之一,又稱「恰窮」、「恰禪」;「剛巴」是「縮」 的四分之一。「乃」是「剛巴」的二分之一。藏傳畫師還用人們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微塵、發尖、蟣子、蝨子、青稞、手指、卡等 作為量度人身各部位、各器官的單位。 《三經一疏》對於色彩也有自己別開生面的認識。重視物體 本身的固有色,並多用平塗法,在論述中以日常生活中常見之物 作比喻,給予形象地論述,如:「面龐潔白如明月」、「牙齒潔 淨珍珠般」等。 藏傳佛教藝術品的構思造型和色彩並不是完全 可以由畫家主觀自由選擇的,而是宗教儀軌所要求的,圖像從屬 於儀軌,同是一種虔誠的宗教行為。 文殊普薩之像 凡菩薩天男相者除非手印 坐法及標幟之外概以是作 為通式。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