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02期

11 十一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布 188*120 cm 彩唐卡 該幅唐卡主尊為繪製難度極高的十一 面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主尊身後有 九位佛祖環繞,畫面兩側有十八羅漢聚 集,上方虛空虹光中化現出本尊金剛薩 埵和綠度母,金剛手菩薩和文殊菩薩分 立兩側,畫面下方有四大天王鎮守,梵 天、帝釋天及供養天女於蓮台下恭敬圍 繞。整幅唐卡中人物眾多但佈局嚴謹又 錯落有致,輔以各種林木、花草、山水 和祥雲,將畫面主體巧妙的連接在一 起,使畫面繁而不亂且充滿靈動之感。 人物刻畫細緻入微,形神兼備,線條的 直、曲、圓、旋等豐富多樣,創作手法 老練靈活多變又完全如法繪製。唐卡中 所描繪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膚色 白,象徵自性清淨;絲寶嚴身,身披瓔 珞,臂釧、腳釧等立於蓮花臺上。觀音 菩薩中間兩手在胸前合十,握摩尼寶 珠,藍色的寶珠在龍達上師的筆下似乎 放出光來,色彩把控極其精准;其他主 要的六臂分持佛珠、法輪、蓮花、弓 箭、寶瓶,另一隻手施與願印;象徵性 的千隻手臂表拯救眾生的偉大能力,在 觀音菩薩身後如孔雀開屏般形成一個圓 圈,手臂的配置繁而不亂。觀音菩薩的 “千眼”表智慧光的無處不照。觀音菩 薩的十一個面孔,頂部一面為阿彌陀佛 (紅),代表向眾生說法;阿彌陀佛下 方一面為忿怒明王(黑藍),表教化眾 生需有大威嚴方可成就;其他九面為慈 悲寂靜相,分三層,每層三面,代表教 化三界。 五方佛,又稱五智佛、五方如來、 五智如來,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東南 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別是中 央的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東方阿閦 佛 ( 另說藥師佛 )、西方阿彌陀佛、南 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佛教典籍 中認為五方五佛名號不一,皆為同體, 是毗盧遮那佛為教化眾生,將其自身具 備的五智化現為五方五佛。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譯為「大 覺有情」、「有廣大愛心的人」, 即指有大心入佛道之人名「菩提薩 埵」,他們「以智上求無上菩提, 以悲下化眾生」。菩薩有四誓願: 無邊眾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 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 願成。 觀音是最為人熟知的菩薩,關於觀 音菩薩的身世來歷各類經典中有多 種說法,大體上均說觀音菩薩在久 遠劫以前已然成佛,因悲憫眾生而 以菩薩相示現於婆娑世界,化身處 處,照看與協助眾生獲得解脫與智 慧。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