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博季刊第102期
8 音譯,又名「孤唐﹙ Sku-Thang ﹚」。「唐」在藏 文中意指「平坦、平原、清楚」;「孤」則有「身體」 的意思,引申為「神佛之像」。「唐卡」即指平面 的卷軸佛像,方便攜帶收藏,是藏民族傳統獨特的 繪畫形式,題材多為藏傳宗教、歷史、文化,亦有 生活習俗、天文曆算、醫學藥用等多樣題材,兼具 有信仰表現以及教育、生活的實用價值。 唐卡的起源歷史悠久,在藏王松贊干布 ( 西元 7 世紀 ) 時期即有記載流傳。據《大昭寺志》記載, 土蕃贊普松贊干布在一次神示之後,就用自己的鼻 血繪製了白拉姆像 ( 吉祥天女 ),相傳是史上第一幅 唐卡。此後唐卡藝術逐漸發展,受到中原文化、印 度、尼泊爾與在地苯教等影響。至西元 10~12 世紀, 是唐卡藝術形成系統時期,同時也是藏傳佛教寧瑪 派、噶舉派、薩迦派三大教派形成時期;13~14 世 紀,唐卡風格凸顯,繁榮發展,至明清時期 (14~18 世紀 ),則更趨成熟,各流派藝術風格也蓬勃發展。 唐卡繪製 唐卡多畫於布上,礦物顏料取自珍貴的金銀、 寶石、珍珠、瑪瑙、珊瑚等,使唐卡即使歷經千年, 色澤依舊,經久不退,並可防蟲蛀。唐卡繪製過程 複雜,從擇日、備料、誦經、繃製打磨畫布到畫底 稿、淨身祈請、上色、開眼、裝裱、開光等等步驟, 創作的時間需耗時數個月,甚至數年時間。繪畫過 程對於畫師本身,是一種修行,蘊含信仰虔敬之心; 觀畫者則藉由藝術美感的直觀體會與啟發,以種下 善根因緣。 依據《造像度量品》、《佛畫三百幅》等繪製 唐卡的重要指導論著,嚴格規範所需要的比例、順 序、主體結構等標準,加上師徒傳授的學風,不僅 各派畫風得以開展流傳,諸佛菩薩的形象特徵與繪 製儀軌也能如法傳承。唐卡繪製橫跨「繪畫」與「工 藝」兩大範疇,其款式多樣化,有刺繡、緙絲、貼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ODQ0MjEz